作者:陳培德牧師

勇敢-31

談到「勇敢」,人總不能光用嘴巴說自己勇敢,表現出來卻在退縮。勇敢是個與處境有著密切關係的主題,沒有了獨特的時代和處境,勇敢便很難顯明出來!少年大衞戰勝巨人歌利亞、先知但以理不向巴力屈膝、王后以斯帖為民向王進言等,這些都是基督徒熟悉的勇敢聖經人物事例。

與「勇敢」主題相關的書籍,除了人物見證和傳記外,多是饒富形而上色彩的著作。其中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 1886-1965)在1952年出版的作品The Courage To Be應該是個經典。本書中譯版本繁多,譯名包括《生之勇氣》(久大文化,1987)和《存在的勇氣》(遠流,1990)。本文即以此書作重點介紹。

51YCrreuthL

有關田立克的生平,有興趣讀者可找Wilhelm & Marion Pauck合著的Paul Tillich: His Life & Thought (1977)一書來讀。田氏自己也有本自傳小書Paul Tillich, My Search for Absolutes (1967),由藝術家Saul Steinberg繪製插圖,生動有趣。田立克在1886年8月20日生於普魯士勃蘭登堡(Brandenberg),今波蘭境內小村莊Starzeddel。父親是社區教堂的信義會牧師。他有兩個妹妹祖安娜(Johanna)和伊利沙伯(Elisabeth),三人感情很好。1898年,他進入哥尼斯堡(Königsberg)的文法高中寄宿。次年,因父親被調往柏林,他便轉到柏林繼續學業。1903年,他母親死於癌病。翌年中學畢業,他到過不同大學遊學,包括柏林大學、杜平根大學和哈雷大學,至1911年在布列斯勞大學完成哲學博士學位,次年從哈雷大學獲得神學執業學位(Licentiate of Theology);同年被按立為勃蘭登堡省信義會牧師。

1914年,他與瑪嘉烈(Margarethe Wever)結婚,那年十月他入伍擔任隨軍牧師。不久傳來妻子與自己友人通姦懷孕而離婚。離婚後的翌年1月5日,他妹妹祖安娜在生第三個孩子時難產逝世,田立克悲痛欲絕,陷入極度抑鬱中。在他傷心甚重時,遇上了比他小十年的哈拿(Hannah Wener),發展出一段哀怨曲折的感情,至1924年3月22日二人才共諧連理,育有一女Erdmuthe Christiane。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田立克相繼在柏林、馬堡、德累斯頓、萊比錫和法蘭克福等大學教授哲學和神學,又積極參與尋求對人類境況的新理解,發表論文、雜文和評論無數。1933年,希特拉成為國家元首,他被納粹黨報復解除教職,逐出大學。同年,四十七歲的田立克一家移居美國,接受紐約協和神學院邀聘擔任哲學神學教授,並兼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備受尊重。著作包括《在邊緣線上》(On the Boundary, 1936)、《基督教時代》(The Protestant Era, 1948)、《震撼的根基》(The Shaking of the Foundations, 1948)、《系統神學卷一至卷三》(Systematic Theology, vol.1-3, 1951-63)、《生之勇氣》(The Courage to Be, 1952)、《信仰的動力》(Dynamics of Faith, 1957)和《基督教與世界宗教的相遇》(Christianity and the Encounter of the World Religions, 1963)。1959年,由Robert C. Kimball把其論文整編為《文化神學》(Theology of Culture)一書,展現田氏對文化、藝術、科學了解的智慧。1965年10月22日田立克在芝加哥病逝,享年七十九歲。他與巴特、布特曼及尼布爾一起被譽為二十世紀影響基督教神學最深的四位神學家。

《生之勇氣》共分六章。第一章「實有(存在)與勇氣」,田氏表明「勇氣」是集神學問題、社會學問題與哲學問題於一身的概念,能有助於對人類處境分析。作為人的行為,作為評價對象,勇氣是個倫理學概念;而作為對人存在的自我肯定,勇氣則是個本體論概念。勇氣可以向我們顯示出存在是什麼,而存在可以向我們顯示出勇氣是什麼。在綜合柏拉圖、阿奎那、斯多葛學派、斯賓諾莎與尼采的看法,田立克指出存在的勇氣種種倫理行為:人們在其中肯定自己的存在,而不顧那些與他本質性自我肯定相衝突的存在因素。第二章「實有(存在)、空無(non-being)和焦慮」,談到焦慮的本體論,空無的意義,以及恐懼和焦慮(或作焦懼)的依存性,進而檢視存在性焦慮的三種類型:對命運和死亡的焦慮、對空虛和無意義的焦慮、對罪過和譴責的焦慮,而絕望就是這三者所共同促成的,是個時代性的大問題。第三章「病理上的焦慮、生命力和勇氣」,田立克集中關注病理性焦慮的本質,尋求在宗教上和醫學上治療,從而重獲生命力與勇氣去繼續存活。在田氏思想裡,「不顧」(指它不顧非存在的威脅,使人在自我肯定中把焦慮給「接納」與「擔當」起來)與不顧之後的「接納」與「擔當」是存在的勇氣的核心要素。最後三章「勇氣和參與」與「勇氣和個體化」與「勇氣和超越」,田立克區分了三種勇氣:作為部分而存在的勇氣、作為自我而存在的勇氣,以及接受「被接納」的勇氣。

本書基本論點從祁克果的存在主義思想引申而來。人最大的焦懼是空無,也是有限的人面對死亡的無限性。人對有具體對象的威嚇,例如疾病、飢餓等,會產生恐懼,因此人用各式各樣的方法解決它。但空無或死亡是沒有對象,也無法解決,它無時無刻在人的意識出現,人只有束手以待。歷代神哲學家提出各樣的勇氣,都無法解決人類深層的焦懼問題。田立克特別著重「我們對於存在根源與意義的終極關懷」,而在與這個「終極關懷」相關的本體論論述,這是根源於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思想。田立克提出一種源自超越的存有,就是一切存有的根源(being-itself),當人們這有限的存有被存有的根源接納,就可以擺脫空無,「維護個人的自我肯定,無限地延續一個人的有限性」。人們願意被接納,是生存的最大勇氣,因為人敢對存在的根源,也就是上帝,有一種絕對的信仰。

田立克出版著作《生之勇氣》那一年,美國開始建造第一艘核子潛艇,又試爆了一枚氫氣彈。他一生遭逢了兩次世界大戰,能在二戰後移居美國,在穩定環境中教學與寫作,完成在哲學及神學上不少著作,回應時代的需要。在他眾多寫作中,《生之勇氣》是獲得最多讀者的。他說明了人類最深切的關切,是人不得不去面對一個超越了人自身有限的存在。

喜樂主題書介──《靈魂的香檳》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