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有人寫字

The Writing People

Tag

何兆斌

見證

作者:何兆斌

我們今日讀的經文來自三代經課,分別是:撒母耳記下十一章1至15節、約翰福音六章1至21節,以及以弗所書三章14至21節。

如果大家一向有留意香港新聞,會發現這幾年多了法庭新聞上頭條。箇中原因,當然是跟早陣子在香港發生的大型社會運動有關。在這些新聞裡,我們經常見到一個詞語:「見證人」或「證人」。其實,身為信徒的我們,對「見證」這個詞不會感到陌生,例如會說我們要為神做見證,又會指我們要有好的見證,才能令人有機會接受福音。但我們有沒有認真想過,「見證」本身,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它的重要意義究竟是甚麼?

Continue reading 見證

弔詭的福音

作者:何兆斌

我們今日讀的經文是今主日三代經課其中一段:約翰福音十二章20至36節。

這陣子,我不時思考一個問題:在一個這麼惡劣的社會環境下,我應該如何自處?相信不少弟兄姊妹有思考過類似問題。有人會用文字記下自己的感受,觀察自己的心理變化;有人會寫信給在囚「手足」,希望替他們打氣,表達對他們的關心;有人堅持生活要有規律,因為他們覺得有規律的生活是一種鍛鍊,令自己有更強健的身、心靈以對抗惡勢力;有人則會謹守自己的崗位,因為當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或最擅長的事情上盡力做好,力量就會慢慢凝聚,當時機來到,反抗的力度就會一下子爆發。弟兄姊妹,你覺得在今日惡劣的社會環境裡,自己應該如何自處?

Continue reading “弔詭的福音”

火爐中的以馬內利

作者:何兆斌

我們今日讀的經文是但以理書第三章。從但以理書第一章,我們知道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即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是巴比倫攻陷耶路撒冷之後,由尼布甲尼撒王精挑細選出來,意圖「馴化」,甚至可以說要向他們「洗腦」的三個精英對象。尼布甲尼撒王要「各方、各國、各族」(三4)的人,包括他帝國裡的「外邦人」,即一班被擄的人(包括猶太人),向他完全臣服。第三章指出,他要所有人下拜他豎立的金像,並發出如果不下拜就要被扔進火爐的命令。這個舉動絕對是尼布甲尼撒一個霸氣的表現。

Continue reading “火爐中的以馬內利”

你在這裡做甚麼?

作者:何兆斌

我們今日讀的經文是三代經課其中一段——列王紀上十九章9至18節。但我們會多讀一點點,由十九章1節開始。

在進深理解經文之前,我想先問一個問題:有沒有人問過你,聖經是甚麼?你會如何回答?一個很多人回答、我們幾乎認為是標準的答案,就是「聖經是神對我們的教導」。這答案是對的,不過,一些信徒會以為這答案是指上主單向地向我們灌輸的教導,我們只是一味地接收教導信息。但我們知道聖經不是這樣的。聖經同時記載了上主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這互動關係以幾種方式呈現,例如,以立約形式出現,像舊約中耶和華與以色列百姓立約。這立約關係又會衍生另一種互動,就是當以色列人背約,耶和華會作出不同反應,當以色列民族悔改回轉,耶和華就重新接納他們。第三種互動關係我們較少談及,就是一種拉扯、角力的關係。例子就如創世記的雅各與上主的使者摔跤,又如先知約拿與耶和華玩追逐遊戲“Catch me if you can”。今日我們讀的這段經文,正是呈現上主與人之間的角力,一種令人印象深刻並很值得我們反思的關係。

Continue reading “你在這裡做甚麼?”

天國的奧秘

作者:何兆斌

我們今日讀的經文是三代經課其中一段,馬太福音十三章31至33節,以及44至52節,是耶穌講的幾組有關天國的比喻。經文經常出現「天國」這詞語,但究竟天國是甚麼呢?特別在馬太福音,天國是甚麼意思呢?天國的意思實在太豐富了,以致我們很難狹窄地把它定義,所以馬太福音會記載耶穌用上不同比喻談論和形容天國,因為比喻能引發很多不同解讀,豐富我們對天國的理解,這樣就不會把天國的意思限制在一定的框框裡。無論如何,我們首先可以問:天國不是甚麼?用「排除法」來講解天國,或許能讓我們對天國有更好的理解。

Continue reading “天國的奧秘”

疫情下思考 Disease 與 Illness

者:何兆斌

今天是大齋期第四主日,我們選讀的經文是三代經課其中一段——約翰福音九章1至41節。講道開始之先,我想問問大家,disease 和 illness 這兩個英文字,中文翻譯的意思都是「病」,但各位知道兩者的實質意思,以及兩者之間的分別嗎?Disease是指肉身的疾病,例如傷風、感冒、我們現在害怕的肺炎等;illness 也可以指肉身的疾病,但它包含的意思比 disease 更廣,可以指肉身以外的毛病,例如精神病(mental illness)、情緒病(emotional illness),甚至是整個制度結構出了問題的社會病(social illness)。

Continue reading “疫情下思考 Disease 與 Illness”

我在這裡

作者:何兆斌

今日,我們讀三代經課的第一段——創世記第二十二章1至14節,是一段我們很熟悉的經文。歷世歷代都有人根據這段經文,說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說他有「信心的跳躍」;說他是信徒的模範榜樣等。這些思考角度都是很有價值的,但我希望跟大家進入亞伯拉罕的內心世界,嘗試看看他的心路歷程可能會是如何,以及這段經文真正想向讀者帶出甚麼信息。

Continue reading “我在這裡”

神漂外遊記(一):最簡單的「課室」

作者:何兆斌

最簡單的課室-67.png

過往一年,因研究關係,有機會到英國、德國和美國修讀短期課程和出席學術會議,期間參觀了牛津大學、海德堡大學和哈佛大學。雖然自己沒攻讀這些著名學府的學位課程,但在這幾所大學短暫逗留,足已眼界大開。「眼界大開」,不一定指「外國的月光特別圓」,但所見所聞,哪管優或劣(正如我往後寫到的),皆值得反省;希望在這專欄與大家分享。 Continue reading “神漂外遊記(一):最簡單的「課室」”

論爭關係,論真關係

作者:何兆斌

022616ba81667a89c1ebb0096919575b

“Superficiality is the curse of our age.”——Richard J. Foster

信仰和神學的理解,跟在教會的體會是不能分割的——在剛過去的週末,我對此感受尤深。

上週六在「命途‧想像——基督徒青年商討日營」中擔任組長。我組組員圍繞政治這題目表達看法。在組裏商討的一個目標,是希望達到一點共識,然後將之落實於生活和教會的場景 Continue reading “論爭關係,論真關係”

Blog at WordPress.com.

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