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近年,「韓潮」風行,席捲全球。影響所及包括衣著、化妝品、成藥、食物、韓劇、電影、漫畫、動畫、音樂和舞蹈都成為時尚風潮,深受用家喜愛。教會裡也毫不例外,翻譯引進的靈修讀物漸多,連研經工具書籍也屢見不鮮。
作者:陳培德牧師
近年,「韓潮」風行,席捲全球。影響所及包括衣著、化妝品、成藥、食物、韓劇、電影、漫畫、動畫、音樂和舞蹈都成為時尚風潮,深受用家喜愛。教會裡也毫不例外,翻譯引進的靈修讀物漸多,連研經工具書籍也屢見不鮮。
作者:陳培德牧師
《呂振中譯本》把希伯來書四章13節「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新標點和合本》,下同)譯作「在我們必須和他算賬的主眼前」,「有關係的」(logos)被譯作「算賬的」,很有意思。原來所有受造物和人,連同「心中的思念」,在上帝話語前都是赤露敞開的,都要被算賬的,無人能夠逃避或推卸。
作者:陳培德牧師
過去三年,香港除如全球各地一樣,經歷了罕有的世紀疫症衝擊外,更因著被政治化處理的社會事件影響,選擇離港他遷的香港人,為數不算少眾。在好長一段時間裡,對「離散者」的關懷和牧養,成為教會裡的熾熱議題和顯學。即或是留下來的信眾,也會深受相熟教牧或友好同儕離去而感到若有所失。加上實施多時的「限聚令」,網上「返教會」成了許多信徒的新常態和習慣,此地堂會的挑戰極其嚴峻!
作者:陳培德牧師
4月23日是「世界閱讀日」。為了各取所需,這日又被稱為「世界讀書日」、「世界閱讀日」、「世界書香日」等。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為鼓勵各國尊重圖書版權,教育並推動全民閱讀,議決自1995年起訂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至今已進入第二十九個年頭。當初把這天訂為世界閱讀日,是因為這一天揍巧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西班牙知名作家塞凡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中國南宋理學家朱熹的逝世日。
作者:陳培德牧師
1805年4月2日是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的誕辰。自1966年起,總部在瑞士巴塞爾的「國際兒童圖書評議會」(the International Board on Books for Young People, IBBY)更把安徒生誕生的日子訂定為「國際兒童圖書日」(International Children’s Book Day),讓他每年這一天也會在全球兒童閱讀活動中重生過來,冀喚起人們對讀書的熱愛,以及對兒童圖書寫作和出版的關注。
作者:陳培德牧師
在台灣,今天便是記念「二二八事件」七十六周年的重要日子。多年來,執政當局成立基金會,努力調查和執行「真相與轉型正義」計劃,成效有目共睹。筆者無意在此討論事件始末,只想借報端一角談談事件調查和執行以外,從沒有人著力討論過「饒恕」這個旨趣。
作者:陳培德牧師
三十六年前的農曆年初四,那時筆者還在唸神學,在母堂實習獲安排新春講道,經文正是這段「登山寶訓」卷首語,是最應景的「八福」。由於當年筆者宣講經驗不多,內容又著實豐富,結果大大超時才草草完結講道。
Continue reading “顯現後第四主日——福中之福(太五1-12)”作者:陳培德牧師
教會年進入將臨期,正式展開新一個年度。在此期間,教會傳統會先後點燃四根蠟燭(象徵:醒悟、悔改、喜樂、希望四重意義),期待著基督如同第一次降生在世的再度來臨。凡屬基督的人,當以實際行動去迎接耶穌基督。
作者:陳培德牧師
筆者從事文字出版事工多年,常常提醒外出參與書展活動的同事,不要因參展讓大腦停止思考,導致期後的策展被延誤,甚或無法推行。
堂會也是如此。熱鬧的崇拜和各適其適的小組團契活動,容易讓教牧長執滿足於當下,誤判為「節目」夠精彩,忽略信徒的信仰根基仍薄弱,忘卻了要努力深耕靈魂、培育靈命的重責。
Continue reading “堂會也要來一台「大腦復甦」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