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諾

(續〈尋找前生的故事(上)〉

(圖片來源:http://www.globallightminds.com/2011/11/past-lives/)
(圖片來源:http://www.globallightminds.com/2011/11/past-lives/)

先筆錄、後確認的案例二:KA 

此個案由澳洲University of Tasmania的心理學家Jürgen Keil博士和美國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精神科學家Jim Tucker博士調查、跟進[30]。Keil博士首先筆錄了一位土耳其男孩對其前生陳述,隨後在850公里之外的伊斯坦布爾找到一位已故男子。該男子在男孩出生前五十年即已逝世,然而其生平的大量細節卻與男孩的的陳述極為吻合。

(按:有一佛教網頁把Keil博士和Tucker博士的期刋文章釋成中文[31]。我把部份中文引用。大家不要誤以為這個案是某佛教機構的研究。)

此案例男孩的父母是土耳其人,是高級中產人士,住在土耳其中南部Hatay地區[32]。他們不願公開其兒子姓名。Keil博士用KA代表小童。KA聲稱其前生居住於800公里之外的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33]。除了家人以外,外人並不知道KA回憶前生的事情。家人說,當KA剛會說話後不久,就幾次提起有關前生的情況。

KA說他前生的姓氏是Karakas,是一位亞美尼亞基督徒,很富有,居住在伊斯坦布爾一幢三層樓的大房子中。這所房子靠近有船停靠的水邊,房子後面是一個教堂。當時人們、左鄰右舍稱呼Karakas為Fistik。Karakas的妻子和孩子都有希臘名字。他和妻子的婚禮在Bodrum鎮舉行,這個海邊小鎮距伊斯坦布爾的直線距離約430公里。

KA還說,當時他常常提一個很大的皮箱,每年只有部份時間住在那所房子裡;後來他被槍殺而亡,而他的妻子也捲入了這場謀殺;另外,KA還提到他最小的兒子死時是個拉力賽車手。

KA的父母親戚與上述這位亡者沒有什麼聯繫,他們沒有親戚朋友住在伊斯坦布爾。KA的父親是一名會計,在這次採訪的兩三年之前,曾因公事去過伊斯坦布爾兩次,但每次都在當天離開,從來沒有試圖尋找和KA回憶相關的任何信息。KA的父母也不認識任何亞美尼亞人。

由於KA聲稱的前生是發生在50年前,很多相關人士已死亡,而且在800公里外的首都,KA的父母又拒絕帶KA到那裡協助調查,要找KA聲稱的前生如大海撈針。

但天網恢恢,KA提到Karakas有一位名叫Aysegul的鄰居。在Karakas死亡時,Aysegul只有5到10歲大。Aysegul後來成的了藝術品商人。她為了逃避她和政府之間的官司,竟然離開了伊斯坦布爾,一去不返,因此成為了名人。儘管Keil博士找不到她本人,但要尋找她住過的舊屋並非難事。找到Aysegul的舊屋等於找到Karakas舊屋。加上Keil博士的努力,分三次隻身到伊斯坦布爾做調查(1997年4月、1997年10月和1998年10月),終於給他遇到一位老街坊和當地的老歷史學家Toran。在這兩人的恊助下,Karakas的生平浮現出來。

長話短說,以下是Keil博士和Tucker博士先筆錄了KA的陳述,然後和Karakas的生平做比較。這些陳述不含糊,不無棱兩可:

KA的陳述中得到確證的內容:

  1. 他的家族姓氏是Karakas。
  2. Karakas在伊斯坦布爾居住和逝世。
  3. 他的房子毗鄰Aysegul的房子。
  4. 他的房子很大。
  5. 他的房子有三層。
  6. 他的房子在水邊。
  7. 房子旁邊有船停靠。
  8. 房子後面有一座教堂。
  9. 他是亞美尼亞人。
  10. 他是基督徒。
  11. 他結過婚。
  12. 他有孩子。
  13. 他很富有。
  14. 他常常提一個很結實的皮箱。
  15. 他每年只有一部份時間在那所房子居住。

KA的陳述中部份得到確證的內容:

  1. Karakas的妻子和孩子都有希臘名字,但具體姓氏不明,只知道Karakas的妻子來自希臘東正教徒家庭。
  2. 他被稱作Fistik。沒有直接證據證明這一點,但亞美尼亞人用這個詞表達「好男人」的意思。土耳其的非亞美尼亞人(例如KA的父母)並不知道這個詞,Keil博士最初還以為它是個名字。
  3. 他的妻子和他的死亡有關。老歷史學家Togar先生也證實了這一點。

KA的稱述中未被證實或存疑的部份:

  1. KA說他的前生被手槍擊中,但沒有立即死亡。這一點無法證實,但KA胸前有個胎記持續了好幾年,KA說那個胎記的位置正是前世被子彈擊中的位置。KA的父母一開始沒有注意這個胎記,直到KA三歲時提到這件事才注意到。在Keil博士採訪KA時,這個胎記已經看不到了。(在兒童回憶前生的案例記錄中,有35%的孩子具有與前世傷口對應的胎記或生理缺陷。)所以,儘管無法證實他的前生是否被槍殺,但KA的胎記與被槍殺的回憶是一致的。
  2. KA說Karakas在Bodrum結婚。Togar先生記得Karakas結婚時在伊斯坦布爾的婚禮隊伍。但Keil 博士無法證實Karakas的婚禮與Bodrum兩者是否有聯繫。
  3. Karakas的小兒子死時是個拉力賽車手。從已知的Karakas家庭信息中無法證實這一點,但根據Togar先生提供的時間線索,Karakas死亡時,他的兒子應當還是個孩子,不大可能成為拉力賽車手。

當1999年Keil博士再次訪問KA時,他已忘記了很多細節。當時他已經八歲了。但在他的生活環境中,仍然沒有任何人和他的前世有什麼牽連,或者知道任何相關信息。

個案二短評

KA案例和Bishen案例有兩點不同。一、KA的出生時間和Karakas的死亡時間相隔有五十年,很多親朋好友已不在人世。Bishen和Laxmi只相隔有四年,絕大多數親朋好友仍健在。二、KA沒有到過Karakas的故居。Bishen卻親自到過Laxmi的故居。尋找KA前生的難度高於Bishen。

由於KA及其家人沒有到過伊斯坦布爾、Keil博士初做調查時,完全沒有概念誰可能是KA的前生,這有點近似市場學、心理學研究、警局內辨認疑犯所採用的double blind test [34],減低了先入為主的可能性。

我曾經讓我的物理學生讀這個個案。他們一部份認為,你亂說一個名字,亂創作十件事情,全世界有70億人,必有一個人這個名字和那十件事情吻合。所以,KA個案及其他輪迴個案和其所謂前生只是巧合。我也在互聯網上看過類似異議。

學生忽略了Bishen和KA個案的特性:BishenKA明確指出其前生的死亡年份和地點,這樣70億人便不能再成為巧合理由。舉一個例子。我家兒子五歲,我代他亂作出六個陳述。一、他的前生的名字是Peter(一個很多人用的名字)。二、他的前生是律師。三、他在30歲那一年結婚。四、妻子後來病死。五、他沒有再結婚,只專心法律事業。六、他後來因和人有爭執,被人用尖的硬物剌死。

如果調查員從自人類有律師的年份(18xx年?)開始在全世界搜查,我相信從不同城市,不同年份,至少可以找到數個人和和以上的六個陳述吻合。看官,我只是胡扯,就已經代我家兒子找到他的數個前生。

且慢,假設我亂作多兩個陳述:七、他的前生住在香港。八、他死於2008。如果你按以上八個陳述,能夠找到我家兒子的前生,請和我聯絡(有人寫字可代通知),我想知見到他/她。

還有多兩種現像顯示Bishen KA不可能是胡扯。一、他們有強的情緒,長時間、喋喋不休說出他們的前生,內容一致,沒有前言不對後語,其父母因好奇或不勝其煩,才會找律師和大學教授幫助。二、Bishen又如何靠胡扯,學到閱讀Urdu 及玩Tabka的能力?

在Bishen和KA的個案中,他們有些陳述是不符合事實。(雖然數量遠少過正確的陳述。)假設輪迴真的發生過,這可能有三個原因。一、他們把前生的記憶和今生的記憶混淆了。二、他們年齡尚小,只能用小童的能力理解前生成人的事物。例如Bishen不明白妓女是甚麼,以為她是女僕。三、本文章第一部份提到由死亡到再生之間這段時間,有些小童聲稱他們仍留在人世。如果這是真的,這段時間的記憶也可以混入前生記憶。例如,由Karakas再生成KA,相隔50年,這段時Karakas確實見到其兒子長大,成為沒名氣、鮮為人知的賽車手。

第三部份:懷疑論者的異議

We have done all we can when the critic has nothing left to allege except that the investigator is in the trick.—Henry Sidgwick, Cambridge University

和NDE的異議不同[35],輪迴的異議數目較少。原因是小童是活著,任憑研究員重覆發問。小童又沒有吃藥、腦缺氧等,很多和NDE相關異議自動不成立。

不過不論是NDE或輪迴懷疑論者,他們只看每一棵樹木,對整個樹林視而不見。例如,在文章第一部份提到輪迴個案中的特性中,他們只抓住一個特性,說有心理學上的解釋,便當成整個輪迴有心理學上的解釋。

又例如、NDE或輪迴和一般自然現像有所不同,個案不可能在重覆及控制下再被研究、觀察多次。有不少個案的資料不整全,但由於無法再重覆事件,它們形成弱個案。懷疑論者只詳細查閱這些弱個案,然後長篇大論說這些弱個案如何弱,最後用這些弱個案定斷輪迴不可信。

我先回應一般人可以想到的異議,然後回應四位著名懷疑論者的異議。

異議1小童只是在胡扯。全世界有70億人,必有一個人和小童說的前生吻合。
回應在個案二(KA)短評裡已回應了。

異議2有些小童在三歲起在自己的腦袋內創造了一個朋友(imaginary playmates),和他們一起生活。所謂前生,只是一位imaginary playmate而已。[36]
回應:Antonia Mills博士是人類學家[37]。她做過小童imaginary playmates 和輪迴個案的研究[38]。她深知道imaginary playmates和前生表面相似,但其實至少有四點不同[39]:一、小童知道imaginary playmate 是另一個人,但前生是自己的以前,可說是同一個人,所以小童會用上「我的家庭」、「我是一位醫生」等佔有的字眼(possessive words)來談前生,並非「他」。二、Imaginary playmate 是一個活人,但前生是死人,有死亡地點及年份。三、Imaginary playmate現在和小童一起生活,但前生的生活是小童以前的生活。四、小童喋喋不休談其前生,內容十分一致,沒有改變。但對imaginary playmate的說話內容可以天天不同。

異議3做在老鼠身上的實驗顯示記憶是可以遺傳[40] 。
回應:在眾多輪迴案例中(包括Bishen和KA兩個例子),其前生和今生是無任何親屬關係。

異議4記憶不同錄影機,人的記憶基本不可靠,小童的記憶更不可靠,更加容易透過誤導性間題去改變。研究員可能先有結論,認定必定是輪迴,然後找證據。他們到訪小童聲稱的前生地方後,按小童的陳述,找到只有少許近似家庭,便立刻雀躍三分,以為找到所謂前生家庭,然後穿梭兩地,不斷反覆問雙方很多誤導性問題,務求令到雙方相信大家有今生和前生關係。
回應:這個異議是上述提到的只見樹木不見樹林的典型例子。這個異議忽略了四件事。一、人的記憶未必可靠。但對一些刻骨銘心的事,人的記憶可以五十年不變[41]。二、研究員面對不是一般小童,而是小童自己先主動喋喋不休談前生,不是成人問,他們答,這般被動。三、小童對其前生有強烈的情意結,要誤導他們不易。三、在先筆錄、後確認的個案中,研究員沒有穿梭兩地,不斷反覆問兩家人問題。四、有些研究結果是刊登在學術期刊,有獨立第三者專家做評核,查閱研究方法。評核者必定不通過誤導性問題,文章不可能面世。(我不排除有研究員可以故意做假,騙過評核者。但我閱過的文章告訴我,誠實的研究員仍佔多數。他們會坦白承認有的個案很弱,甚至完全找不到小童所聲稱的前生。故意騙期刊評核者的研究員應是非常少數。)

異議5University of Virginia記錄了超過2500輪迴個案。但只有1200個有明確的數據可作紀錄,而在這1200個案中,只有24個是先筆錄、後確認的較強個案。所以輪迴的證據很弱。
回應:這個異議好像在說,一個城市的破案率低,表示這城市少人犯案,治安很好。

破案率低當然不代表少人犯罪。這可能只是警察不力,或案件性質特別,不易破案。輪迴研究不同科學研究,個案不可能在重覆及控制下再被研究、觀察多次(見文章第四部份)。聲稱的前生可能涉及多人,又不在同城鎮,不易做先筆錄、後確認。所以輪迴的破案率低並非出奇,但不能因低破案就斷定輪迴的證據很弱。

相反,先筆錄、後確認的較強個案數目雖少,但它們的真實確使我們不能不慎重輪迴的可能性。在互聯網上有一段有趣的文字,少許反映這情況:”This is a little like the old joke about a talking horse, which ends with someone saying, “Don’t pay any attention to that horse – he’s a damn liar.” Of course, the joke is that a talking horse is pretty remarkable, even if what he says is a lie.” 

異議6人類在某段時間出生率高於死亡率,沒有足夠「靈魂」輪迴。
回應:誰說新生嬰兒的「靈魂」必定來自死人?

異議7人類在某段時間出生率低於死亡率,沒有足夠肉身供給作輪迴之用。
回應:誰說人人都會輪迴?又誰說「靈魂」立刻要輪迴?等上50年(像KA個案)也不出奇[42]。

異議8如果輪迴是真,為甚麼沒人聽過有甚麼社會名人例如愛因斯坦的 輪迴?為甚麼不見前生是愛因斯坦的小童在大學裡教相對論?
回應:要考慮以下的五種可能性。一、並非每一個人死後會輪迴。二、社會名人佔總人口很低的百份比,他們當中又不是每一個都會輪迴。三、已輪迴的名人,又未必能夠將前生記憶帶到今世。四、即使他們有前生記憶,但如果其父母禁止他們多說,或不懂找研究員,他們不容易被發現。五、他們大多數在八歲左右忘記前生的事(見文章第一部份),他們也許會被定性為資優童,但不會有機會在大學顯身手。

異議9:人的一生必定有很多事情發生,為何聲稱有前生的小童只能說出部份前生的人和事,不是全部?
回應:如果有人叫我們這些成年人回顧我們的一生,也許我們真的不知如何入手,更何况那些只是幾歲的小童?

思考題1:心理上的Déjà Vu和輪迴有何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思考題2可否用“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來解釋輪迴?

現在回應有關專家提出輪迴的異議。他們是Eugene Brody、Paul Edwards、Leonard Angel 、Victor Stenger和James Webster。由於Stevenson博士是研究輪迴個案的鼻祖,他們主要的異議也是衝著Stevenson博士而來。由於他們是專家,必長篇大論。但為了不使文章過長,我只能抽取重點。

Eugene Brody vs Stevenson

Eugene Brody是一位已故的著名精神科專家。他查考過Stevenson博士所調查過的輪迴個案,看不出有任何欺詐成份,也看不出Stevenson博士的調查程序出了甚麼問題,但仍然相信輪迴只是Cultural Fantasy。

甚麼是Cultural Fantasy?簡單來說,某些家庭因宗教、文化等對輪迴深信不疑。當兩個所謂今生和前生家庭有接觸時,因為他們的先有結論(輪迴),所以在交流中會把小童的陳述自我實現化(self fulfilling)。

回應:這個Cultural fantasy有點像異議4。但它比異議4較弱。它有三個弱點:一、在一些個案中,今生和前生家庭根本從來無機會接觸。二、有些輪迴不是發生在因宗教、文化等對輪迴深信不疑的國家,例如美國(見文章第一部份)。三、它不能解釋為向小童可以像無中生有懂得某種前生的技巧。

既然Cultural fantasy有以上的三個弱點,為甚麼Brody博士無法接受輪迴的可能性?主要原因是輪迴無法和已知科學吻合。他曾這樣說:“The problem lies less in the quality of the data Stevenson adduces, than in the body of knowledge and theory which must be abandoned or radically modified in order to accept reincarnation.” [43]

這是一個典型的「科學解釋不到X,所以X一定不會發生、存在」的思維。在文章的第四部份,我會略略探討科學和輪迴的關係。

Leonard Angel vs Stevenson

Leonard Angel是一位哲學家,專長是科學和神秘主義(不是已退休的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李天命教授那套神秘樂觀主義)。他相信所謂輪迴, 只是有小童的想像出來的朋友。其家人憑運氣找到疑似前生家庭,便把輪迴當真。他這樣道:“In a culture where there’s a belief in reincarnation, a child having imaginary friends is often interpreted as being ‘proof ‘ of it, especially if those imaginary friends bear any resemblance to other dead family members.” [44]

Angel的異議和異議1和2大同小異,在此不再重述。但他的另一個異議有力得多。Stevenson博士嘗試辯稱胎記(birthmark)是輪迴證據之一。但Angel找到Stevenson博士在進行有關胎記的計算時出了錯[45]。(有人做了深入的計算指出Stevenson的錯[46],在此不詳談。)

Stevenson的錯誤拖低了某些個案的可信性。但由於胎記只是輪迴眾特色之一(見文章第一部份),而且有較強輪迴個案中的小童沒有胎記(例如Bishen 的案例),所以Angel 的異議不構成問題。其他研究員也進行胎記和輪迴之間關係的研究,他們無犯Stevenson博士的錯誤[47] 。

Paul Edward vs Stevenson

Paul Edwards是一位哲學家,強硬唯物論者。他比起任何人寫得最多輪迴異議[48]。在這裡我略述Edwards的三大不足。一、他主要引述一位叫Ian Wilson所寫的東西[49]來批評Stevenson博士所調查的一個輪迴個案。但Wilson的分析有很多錯誤[50],不知Edwards是視而不見或無心之失,他照單全收,甚至重覆了Wilson 的拼字錯誤(spelling mistakes)。

二、我提及過輪迴的個案有強有弱。Edwards選擇性執法,只詳細查閱這些弱個案,然後長篇大論說這些弱個案如何弱,最後用這些弱個案定斷輪迴不可信[51]。他似乎不在乎選擇性執法,只要一般讀者相信輪迴是無稽之談便成了

三、Champe Ransom是一位律師,他曾在70年代擔任過Stevenson的助手。他曾寫了一個報告嚴厲批評Stevenson研究方法,其中的內容如下:“Stevenson asked the children leading questions, filled in gaps in the narrative, did not spend enough time interviewing them, and left too long a period between the claimed recall and the interview; it was often years after the first mention of a recall that Stevenson learned about it. In only 11 of the 1,111 cases Ransom looked at had there been no contact between the families of the deceased and of the child before the interview;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Ransom, seven of those 11 cases were seriously flawed. He also wrote that there were problems with the way Stevenson presented the cases, in that he would report his witnesses’ conclusions, rather than the data upon which the conclusions rested. Weaknesses in cases would be reported in a separate part of his books, instead of during the discussion of the cases themselves.” [52]

Ransom說到Stevenson 學而無術,所以Edwards引用Ransom 寫的東西來攻擊Stevenson。且慢,Edwards親自讀過Ransom 報告嗎?當然沒有,因為Ransom從來沒有公開發表其報告。那麼Edwards的資料是從那裡來?也許從另一位名叫Scott Rogo的專欄作家而來。但Rogo自己看過報告嗎?也沒有。Rogo只說到有一位研究員聲稱看過Ransom 的報告,後來再用口轉述給Rogo聽[53]。

究竟Ransom的報告是否存在?假設真的存在,會否被聲稱看過其報告的研究員扭曲了原意?更奇怪的是Ransom自己無出來澄清。「從未看過報告當存在」當然不能成為辯證,讓Stevenson發表輪迴研究的期刋的編輯當然不會認為Stevenson學而無術。

我曾遇過的「從未看過報告當存在」例子。我在寫〈有人見鬼〉時[54],順勢查考一些「鬼屋」、「鬼辦公室」個案。有一位無神論者在其blog不斷批評不同基督教護教學家的辯證。有一位基督徒引用一宗發生在前西德(West Germany)著名「鬼辦公室」事件,勸這位無神論者不要那麼無神。無神論者立刻反擊,引用一段斜體字,暗示有某權威人士證明了這宗所謂著名「鬼辦公室」只是惡作劇而已。基督徒給他嚇唬倒,不知怎回應。

無神論者沒有註明那段斜體字出處。我好奇用Google Search,發現那段斜體字來自一位仁兄的手筆(叫他A吧)。A只是網友一名,不是甚麼權威人士。A不信鬼神,在一個網上論壇和其他人爭論這宗「鬼辦公室」時,寫下這段斜體字作反擊。當其他人問A斜體字的出處時,A只說他曾在某處看過,但已忘了出處。跟著A再無在那個網上論壇出現。

A寫斜體字之先,應該是無神論者抄襲A。原來在訴諸武力、訴諸權威外,也可以訴諸斜體字

美國的University of Georgia哲學家 Robert Almeder 曾詳細批評 Edwards 學而無術[55]。Almeder甚至曾邀請Edwards 出來作公開辯論有關輪迴議題,但Edwards在他自己去世前始終沒有應約。

總而言之,Edwards 對輪迴的強個案視而不見,也只採用一些素質欠佳的二手資料,甚至引用可能不存在的資料來嘗試駁倒Stevenson博士。本文開端提到的唯物論者Jesse Bering,他有一番反駁唯物論者的話,似乎是衝著Edwards而來:“And as a general note, it’s rather easy to dismiss an entirety of a work on the basis of a broad theory (of “apophenia,” “anecdotes,” “fear of death,” “confirmation bias,” and so on), but should you ever wish to actually engage in the work itself, rather than simply comment on second-hand accounts such as this one, I assure you that you would find it considerably more difficult to wave off individual case reports as breezily as you’ve attempted to do here. Almost none can be easily brushed aside with stock from the skeptic’s go-to barrel: fraud, cryptoamnesia, apophenia, chance, distorted memories, parents’ reincarnation beliefs, culture, leading questions, conflating conversations, and so on.” [56]

Victor Stenger vs Stevenson

一位名叫Victor J. Stenger已故物理學家,生前反基督教不遺餘力,寧殺錯,不放過,對輪迴也要封殺。他在一本名為《The End of Christianity》的書內,用了一頁來攻擊Stevenson博士[57]。一頁可以幹甚麼?Stenger博士順手引用Leonard Angel和Paul Edwards文章和書籍作左右拉弓。但上述已說過Angel的異議絕不足夠否定輪迴的可能性。Edwards的異議更不用再多說。我肯定Stenger沒有看過輪迴個案的第一手資料。

Stenger博士有前科。他在攻擊NDE研究時,也是順手拿了幾篇由其他懷疑論者寫「NDE是幻覺」的文章作回應。但他不會理會這些文章的可靠性。我肯定Stenger也沒有看過NDE個案的第一手資料。

Stenger博士並非普通的物理學家,他頗有名望,無理由盲目引用他人的異議而不去先查考其可靠性。我看他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在乎。像Stenger博士這類強硬唯物論者不在乎自己的「理據」是否站得住腳,為了攻擊宗教,只要一般群眾相信他們,他們便成功了。當每逢有報章雜誌提到NDE或輪迴時,如果群眾的即時反應是:「噢,科學家已說過NDE只不過是幻覺而已。輪迴嘛,已經給哲學家Paul Edwards駁倒」這類強硬唯物論者便勝利了。

Chris Carter曾這樣評論這類強硬唯物論者:“I stressed that this debate is not about evidence, but rather about defending a secular atheistic worldview which is based upon the doctrine of materialism. Materialism has been proven false by the existence of psychic abilities (Reincarnation, Apparitions, Mediumship, Poltergeist,NDE and Death Bed Visions, etc), and the militant atheists and secular humanists realize that if they admit this, then a major pillar of their opposition to religion and superstition would crumble. Hence, their persistent denial of the evidence…However, most of the deniers simply ignore the evidence; when they can’t ignore it, they try to dismiss it; when they can’t dismiss it, they try to suppress it. I provided several shameful examples of this in my first book Parapsychology and the Skeptics, and in the chapters I wrote for Debating Psychic Experience.” [58]

Chris Carter看他們真是入木三分。說穿了,這類強硬唯物論者項莊舞劍(輪迴、NDE),志在沛公(宗教)。當我寫〈有人見鬼〉、〈死後可幹的事〉[59]和本文時,深深體會他們對看似超自然現象的Ignoring、Dismissing、Suppressing。他們一方面高舉理性,另一方面,為了反宗教,無所不用其極(包括以偏概全、選擇性找個案、扭曲事實)找「理據」,不可不察。

James Webster vs Stevenson

最後,值得一提James Webster。他做了50多年關於死亡的研究,深信人死不是燈滅。但他對輪迴嗤之以鼻。他認為輪迴不能帶給人類在「靈性」上的進步[60]。但可惜的是、他沒有直接查看輪迴的個案,只從純理論層面反對輪迴[61] 。

以上的五位專家都是衝著Stevenson博士而來,以為把這個研究輪迴鼻祖擊倒,就能把輪迴變得不可信。但他們的異議不成立,最強的異議只是關於胎記,但它最多減少數個個案的強度,絕不足以使輪迴不可信。

儘管Stevenson博士在2008年去世(不知會否有輪迴),但仍有不少學者繼續做輪迴的研究工作(見文章第七部份)。一個Stevenson倒下,仍然有很多Stevenson站起來。異議者只能忙不過來。(這有點像毛澤東在被蔣中正追殺時,曾說過死了一個毛澤東,黨內還有很多毛澤東站出來,對抗蔣。)

(待續)

[30] Children Who Claim to Remember Previous Lives: Cases with Written Records Made before the Previous Personality Was Identified

 

[31] [智悲翻譯] 回憶前世的兒童:先筆錄後確認的案例

[32] Hatay

[33] Istanbul

[34] Double Blind Test

[35] 死後可幹的事(二)

[36] Imaginary Companion

[37] The Principal Reincarnation Researchers, Antonia Mills

[38] Are children with imaginary playmates and children said to remember previous lives cross-culturally comparable categories?

[39]. Reincarnation Beliefs of North American Indian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Past-Life Experiences
University of Virginia Arts and Science Magazine

[40] Genetic memory: A Scientific Basis for Past Life Regression?

[41] John Yuille and Judith Cutshall, “A Case Study of Eyewitness Memory to Crim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1, no.2 (1986): 291-301

[42] Bishai, D. (2000). Can population growth rule out reincarnation? A model of circular migration. Journal of Scientific Exploration, 14, 411-420

[43] Brody, Eugene, “Review of Cases of the Reincarnation Type, Vol 2. Ten Cases in Sri Lanka.”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67, no. 12 (1979): 769-74.

[44] University of Virginia Arts and Science Magazine

[45] Leonard Angel, Evidence for Reincarnation Rests on Backward Reasoning (2002)”Skeptic Magazine. vol. 9, No.3

[46] Michael Prescott’s blog

[47] Rare medical conditions and suggestive past-life memories: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Some Bodily Malformations Attributed to Previous Lives

[48] Edwards, Paul, ed. Immortality,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1997; Reincarnation: A Critical Examination, N.Y.: Prometheus Books, 1997

[49] Mind Out of Time: Reincarnation Investigated

[50] Gauld, Alan, Mediumship and Survival, 106-107; Matlock, James, “Past Life Memory Cases,” 247-48; and Stevenson, “Common by Ian Stevenson.”

[51] 見 [50]

[52] 見 [48]

[53]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Psychical Research Journal (vol 53), p.470
The Search for Yesterday.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Evidence for Reincarnation.”
Past Life Memory Case Studies

[54] 有人見鬼

[55] Death and Personal Survival: The Evidence for Life After Death (Amazon)
Death and Personal Survival: The Evidence for Life After Death (Google book)
A Response to Critics of Reincarnation

[56] Ian Stevenson’s Case for the Afterlife: Are We ‘Skeptics’ Really Just Cynics?

[57] The End of Christianity

[58] Science and the Afterlife Experience: Evidence for the Immortality of Consciousness

[59] 有人見鬼死後可幹的事(一)

[60] The Case Against Reincarnation – A Rational Approach

[61] Review of James Webster’s Book: The Case Against Reincarnation – A Rational Approach (Paperback)

施諾
《令人噴飯的謝飯》作者,半生人做過五生人的事:物理學家(1992 – 1998)、人壽保險代理(1999 – 2004)、作家(2011 – 2013)、大學講師 (2001 – 現在)、投機公司 (2000 – 現在)。雖然不能取得卓越成就 ,總算多姿多采地活過。只要一息尚存,繼續反思信仰、人生。盼後半生仍然有學習、進步、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