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諾

Here we are not afraid to follow truth wherever it may lead, nor to tolerate any error so long as reason is left free to combat it.
—Thomas Jefferson, Founder of University of Virginia
輪迴(Reincarnation)大概指某人的意識(consciousness)、靈(soul)在其身軀死亡後,會在一個新生嬰兒再度出現,其「我」透過不同身體延續。
未成為基督徒前,我認為輪迴只是落後印度、斯里蘭卡及東南亞民間信仰,不值得相信(連憑信心也欠奉)。成為基督徒之後,聽到教會的教牧說輪迴不符合基督信仰云云,更有大條道理對輪迴嗤之以鼻。
但2013年8月發生的一件事,令我對輪迴有了天翻地覆的看法。
話說我為了探討瀕死經驗(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是甚麼的一回事[1],在網上訂購了一本名為Science And The Afterlife Experience的書[2]。書到手後,才驚覺它有三份一的篇幅在談輪迴個案。我當初有些不悅,但錢也付了,既來之,則安之,於是順道讀那些個案。
開始讀的時候,有一種抗拒的感覺。但讀下去著了迷。書的作者Chris Carter文筆流暢,思考鋒利,對輪迴有多角度的分析,引用的個案不是信口開河,而是經過律師、精神科專家,心理學家核實。我手不釋卷,甚至放下書後仍與個案中的人物神遊。
Chris Carter在其著作談到有五大看似超自然現象(排除藥物、腦損等引起的幻覺),暗示人死未必是燈滅:Apparitions、Medium-ship、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 Reincarnation、Share Death Experience (SDE)。讀罷後,我同身邊相熟弟兄姊妹說,在上述五大現象中,輪迴的證據相對最強,最難排除其可能性。Chris Carter卻認為是Medium-ship的證據相對最強[3]。(我不同意他的看法,但在這裡不談。)
弟兄姊妹聽罷憂心忡忡,說:「輪迴這題目是基督教圈子內的大忌,你最好不要公開談論它。」我謝過他們的好意。我只是嘗試查考輪迴的可能性,不是交鬼、犯罪。圈子是人劃出來的,為何不把圈子劃大一點,擴大自己的視野?為甚麼要作繭自縛?
同年的9月,我讀到已故知名天文學家Carl Sagan對輪迴的看法。他生前無任何宗教信仰,對鬼神之說一向抱極懷疑的態度。他曾說過一句名言:“extraordinary claims require extraordinary evidence”。但他面對小孩能回憶前生這個extraordinary claim時,再看那些evidence時,他認為值得繼續研究[4]。
同年的11月,我在Scientific America讀到一篇文章,作者是 Jesse Bering,他是一名演化心理學家,是歐盟執委會 Explaining Religion Project 的主要成員之一,《信仰本能》的作者[5]。他是一個非常「澈底」、強硬的唯物論者。但他說到面對著輪迴的案例時,他沒有那麼肯定人死後意識也隨之永久消失[6]。有一回他甚至在其blog回擊其他唯物論者不要只隨便看了一些不嚴謹的二手資料後,便下定論說輪迴一定不可能發生。
在2014年中,我又得悉著名腦神經專家,21世紀四大無神論者之一的Sam Harris博士在其著作The End of Nation[7]及其blog [8]說過他不排除輪迴的可能性。
連Jesse Bering、Sam Harris、Carl Sagan也不會一槌定音,說輪迴一定不可能發生,使我感到十分驚訝。在驚訝之餘,我知道我不應訴諸權威,這驅使我在Chris Carter的著作以外搜集更多輪迴個案,也看過不同異議。後果是我有少許「走火入魔」,在公眾場合和路人甲、乙、丙偶然對望時,心裡會和他們說:「噢,我們也許曾經相識過。」遇到天生怕水,誓不去游泳的親朋好友,會猜想他們的前生是遇溺而死。
由對輪迴嗤之以鼻到深被吸引,真的感受到由掃羅到保羅的改變。
冷靜過後,我把我對輪迴所知的寫下來。儘管本文章不是甚麼學術研究,仍盼它給我們來個開始,思考輪迴的可能性。如果輪迴真的會發生,是否意味著人人都會有前生?如果你有前生,曾經是甚麼人?你和我在前生曾經相識嗎?是朋友?夫妻?家人?不共戴天仇人?輪迴是否和基督信仰必定有抵觸?
這篇文章約有22,000字。友人說我的〈有人見鬼〉[9]及〈死後可幹的事〉[10]文章的字數太多,沒有人會有耐性把它看完。但面對著輪迴的問題,22,000字是絕對是太少了。如果要全面審視輪迴,恐怕沒有3、40萬字也不成。
這篇文章分為8部份。第一部份會先澄清群眾對輪迴的兩個誤解,然後簡述輪迴個案的一般特性,統計數據等。第二部份探討兩個「先筆錄、後確認」輪迴個案,看看事件中的人物如何準確地找到他們的前生。第三部份會回應一些常見的異議。第四部份會介紹輪迴以外的其他可能性。第五部份略談為甚麼不可能用科學方法來證明究竟有沒有輪迴這回事,只能夠用民事訴訟的概然性權衡方法(balance of probabilities)來評估輪迴的可能性。第六部份會簡述輪迴和NDE的關係。第七部份會介紹研究輪迴的學者和有關書籍、網站。第八部份會提出一些問題來思考輪迴和基督信仰的關係。
由於大多數的參考書籍及文獻都是用英語寫成,我會保留一些原文,直接把它們抄寫出來,確保其原意(真實的態勢是,我的翻譯造詣差勁)。心理學名詞、人名、大學等名稱也不會有中文翻譯。所以這篇文章是中英夾雜的混合物。還有,這篇文章結尾所列出的參考資料只是方便讀者在網上查閱,甚麼APA格式也沒有。看官,要習慣。
第一部份:輪迴101
首先要澄清群眾對輪迴的兩個誤解。
第一,群眾以為輪迴是局部地區的印度教及佛教信仰,聲稱能記起前生的小童,必定來自印度、斯里蘭卡等。但事實並非如此。世是各地不斷收到有小童記起前生的零星的報告,包括美國[11]。
但為甚麼大多數輪迴個案好像來自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原因是這些地區的宗教、文化等非常接受輪迴這回事。當他們有小童開始諜喋喋不休說前生時,父母不但不會阻止,反倒鼓勵多說。但在其他國家(例如美國),父母立刻命其兒女閉嘴,或用漠不關心,甚至開玩笑的方式來回應。有些父母甚至帶其兒女見精神科醫生。在這些壓力下,小童不願再多說。有的父母事後覺得有點不妥,再追問兒女到底是甚麼事,但已受過壓力的兒女已不欲多說。待小童過了8歲左右,他們已漸漸忘記其聲稱的前生。
這也解釋了為甚麼說服力較強的輪迴個案來自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因為在這些國家裡的父母大多數不會阻止其孩子談前生,個案自然較多,遇到說服力較強的個案機會較大。(文章第三及第五部份會解釋為甚麼輪迴個案有強有弱。)
第二,輪迴信仰不同一般宗教,不似是由一個地方開始,然後慢慢傳遍天下,而是獨立地在不同國家運作。懷疑論者會認為輪迴帶給死者的家人、朋友「人死非燈滅」安慰,所以普天下的人會有這樣信念。但輪迴和一般死後世界(例如天堂)信念有所不同。人必定喜愛天堂多於輪迴。原因是,在天堂家人朋友可再開心重逢[12],但輪迴意味各散東西,永別,甚至又是一個惱人的人生的開始[13]。輪迴也不會使人的靈性進步[14]。人不會幻想輪迴來自我安慰。所以懷疑論者的論點是站不住腳。
與其幻想輪迴是甚麼,不如看真實研究。美國的University of Virginia記錄了超過2500聲稱輪迴個案。研究員把其中1200個有明確的數據的個案做了小統計[15]:
- 小童在32個月大(中位數)時,開始喋喋不休談他們的前生。最極端的個案是,小童開始有說話能力時所說的第一句話,是和前生有關。
- 小童在72個月大(中位數)時,開始停止談他們的前生。大多數小童長大後,完全忘記前生的事。
- 小童前生死亡的地方,和今生出生的地方之間的距離有14公里(中位數)。
- 小童前生死亡的時間,和今生出生的時間相隔16個月(中位數)。
已故的Ian Stevenson博士,是精神科專家,研究輪迴的鼻祖。另一位精神科專家Harold Lief博士曾這樣評論Stevenson博士在輪迴方面的研究:“either he (Stevenson) is making a colossal mistake, or he will be known as the Galileo of the 20th century.” [16]
在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一篇文章曾這樣評論Stevenson博士:“In regard to reincarnation he has painstakingly and unemotionally collected a detailed series of cases from India, cases in which the evidence is difficult to explain on any other grounds. … He has placed on record a large amount of data that cannot be ignored.” [17]
Stevenson博士在和其他研究員總結了輪迴個案中的非數據的十大特性 [18]:
- 小童自發性喋喋不休談其前生,內容也十分一致,沒有更改。
- 小童沒有任何精神問題。如果其父母硬是要帶他們見醫生,後果令他們更不安。
- 他們在學校沒有學習或行為問題,長大後和一般人無異。
- 有些小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某些人和事後,突然提到前生。例如,他們乘火車經過他們未曾踏足過的某城鎮時,會很雀躍告訴家人他們曾在這裡住過。
- 小童用上「我的家庭」、「我是一位醫生」等佔有慾強的字眼(possessive words)來談前生,並非「他的家庭」、「他是一位醫生」等。
- 小童的言行較同輩成熟,反映了其前生的性別、為人和生活模式。這些可以和今生的狀況是南轅北轍。例如,如果小童的今生性別和前生是相反,那麼他的言行甚至衣着模式會傾向前生性別。如果小童的前生是富有人但今生是窮人,他們會不斷懷念前生的富貴生活,對今生的生活諸多不滿。
- 超過一半輪迴個案中的小童的前生是慘死,或死於非命。
- 前生慘死的原因會帶來今生相關恐懼。例如,如果前生是中槍而死,今生會懼怕火器。如果前生是溺斃,今生會怕水,誓死不學游泳等等。
- 上述提過由死亡到再出生的時間相隔16個月(中位數)。如果是慘死,或死於非命。這個時間會低過16個月,好像有點不瞑目,要趕快再重投人世。
- 某些小童的前生好像有未完成的心願。例如,在車禍死去的一對姊妹以雙胞胎的模式再重投父母懷抱。
- 並無強列証據顯示因果關係,例如前生做過壞事,今生要受苦。(假設只輪迴一次。)
- 如果父母能支付旅費,帶小童到訪他們前生居住過的地方,儘管未必能證實其前生真有其人,但小童的情緒必定得到釋放,不再喋喋不休提前生。
- 有極小部份小童聲稱他們的前生是動物。(這類聲稱百份百無法被証實。)
- 由死亡到再生,他們往了那裡去?有小部份小童擁有在這段時間的記憶。有一位小童聲稱自己前生在死亡的地點徘徊,直到找到輪迴對象。有一位小童聲稱到過自己前生的葬禮。有另一位小童聲稱見到謀殺他的人搬抬他的屍體。有些小童聲稱他們到了另一個世界。有趣的是,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見到的東西,和經歷過NDE的人所看到的是一致(見文章第六部份)。
在下一部份,我會用兩個案例說明輪迴的特性。
第二部份:尋找前世的故事
I shall not commit the fashionable stupidity of regarding everything I cannot explain as a fraud.
–Carl Jung
輪迴的個案多如牛毛,我在這裡談論的兩個案例符合兩個條件。一、由相關專業人士先用筆記錄了小童的陳述,然後到訪小童聲稱的前生居住地做調查,看看能否按筆記證實陳述。二、調查結果公開給專家及公眾人士查閱、揭虛實。
在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資料庫中,有至少24個案符合以上兩個條件。但字數所限、我只能談兩個。第一個案例較古舊,發生在1926年。第二個案例發生在1998年。由於涉及小童的「今生」和「前生」的眾多地名和人名,看官,請留神,不要混淆。
先筆錄、後確認案例一:Bishen Chand Kapoor
此個案發生在1926年的印度,由一位當地有名氣的律師K.K.N. Sahay調查,做記錄。他完成調查後,立刻在同年[19]及1927年[20]將其結果公諸於世。由於有關人士差不多全部仍健在,懷疑者可以立刻跟進,無可爭辯。40年後(即1966年),Stevenson 博士為個案做總結[21]。
Bishen生於1921年的印度的一個名為Bareilly [22] 的城市,來自窮苦人家。他在10個月大時,隱隱約約說出“Pilvit, Pilivit”的字。他在18個月大時,問家人Philibhit的情况。Philibhit是一個位於Bareilly東北50公里一個城市[23]。
Bishen 4歲的時候,開始聲稱他曾在Philibhit住過,但Bishen 及其家人從來未到過Philibhit,也在Philibhit並無認識任何人。1926年,他在5歲時,開始鄙視家中貧窮狀況,言行舉止十足像一個紈絝子弟。以下是一些例子:
- 他曾把披到他身上的棉衣撕破,喊着要穿絲綢衣服。
- 他投訴家中的食物不濟,說他以前家中的僕人也不屑吃這些食物。
- 他叫爸爸招聘僕人,說他以前有僕人照顧。
- 他曾喝過家中用作醫療用途的白蘭地,說他以前有喝洒習慣。
還有一點,Bishen在未受過任何訓練下,竟然可以閱讀簡單Urdu。Urdu是一種當時印度公務員必需用的語言[24]。
Bishen的父親把他的事告訴了K.K.N. Sahay律師。Sahay律師對Bishen的言行感到十分驚訝,他用筆記錄了Bishen的對其前生的陳述。這些陳述不含糊,不無棱兩可:
- 他(Bishe)前生名字叫Laxmi Narain。
- 他曾經住在Philibhit。
- 他有一個叔叔名叫Har Narain。
- 他是富家子弟,其父親是一位富豪地主。
- 他在一所政府學校唸到第六班。
- 他屬於Kayasth 社會階層。
- 他的家宅高兩層。
- 他有一位鄰居名叫Sunder Lal,其家大門是綠色。
- 他曾經殺了一個從家中女僕人房間走出來的男人。
Sahay律師說服了Bishen的父親帶Bishen及其胞兄到Philibhit,看看Bishen以上所說的是否屬實。同年8日,他們一行五人來到Philibhit。5歲的Bishen到步後顯得非常雀躍。他竟然可以認出不同地方。經Sahay律師的查考,確實了以下的資料:
- 有一位名叫Laxmi Narain的男子在Philibhit存在過,他在1918年12月去世,享年32歲。(Bishen出生的兩年多前死去。)
- Laxmi的父親名字叫Har Narain。(Brishen 把誤把Laxmi的父親的名字當作叔叔的名字。)
- Har Narain是一位富豪地主。Laxmi 在一所政府學校唸到第六班。
- Laxmi屬於Kayasth。
- Laxmi 從小嬌生慣養,其父死後留下大筆財產。
- Laxmi的家有兩層高。
- Laxmi有位一位鄰居名叫Sunder Lal,他家的大宅大門的已褪了色,但仍見到剩餘的顏色是綠色。
- Laxmi曾與一個名叫Padma的妓女打得火熱。一天他見到一男人從Padma的住處走出來,怒火攻心,立即從自己僕人手中奪過一枝槍將其擊斃((Bishen誤把妓女當作女僕人。)
- Laxmi曾任職公務員一段小時間,懂Urdu。
Laxmi的父親Har Narain早已逝世。但其母還健在。當她見到Bishen時,問了Bishen很多有關Laxmi的測試問題,最後她確信Bishen是其兒子Laxmi的再生。最戲劇性的一條問題是測試Bishen可否知道Har Narain死前把一些寶藏放在那裡。Bishen立刻引領眾人到大宅內某一個房間,不費吹灰之力,便找到了金幣。自此之後,Laxmi的母親和Bishen建立親切的關係。
Tabla是一對鼓,是當時印度社會上流人士的玩意[25]。Laxmi生前十分喜歡玩。有Laxmi生前的親朋好友把Tabla送到Bishen面前,看他懂不懂玩。Bishen對著Tabla,竟然可以駕輕就熟,把Tabla玩得出神化。Bishen 的父親看罷大吃一驚,因他的家中沒有Tabla,貧窮的Bishen更無可能在外面學習Tabla的技巧。
長大成人後的Bishen,對Laxmi的記憶並無失去。他甚至一度想和Padma再續前緣,但Padma的年齡可做Bishen的母親,被Padma拒絕。他逐漸反思,比較兩次人生,漸有所悟,認識到前世所為、特別是殺人,造成了今世的貧窮逆境,並開始對自己一直誇耀的前世生活感到悔恨。
個案一短評
這個個案立刻令人以為輪迴證明了因果報應。Bishen今生的貧乏是由於前生的放蕩、行兇。但本文章的第一部份提過,暫時無足夠案例顯示這類因果報應。
Bishen年齡還小,所以分不清女僕人和妓女。Bishen誤把Laxmi的父親的名字當作叔叔的名字,可能是他們兩人的名字太相似,年齡還小的Bishen分不開。可惜Sahay律師沒有查考Laxmi叔叔的名字。
這個個案欺詐的機會很微。原因有四:一、Sahay已是當時的知名律師,不需利用輪迴增加知名度。他在其餘生也沒有招搖過市,說自己是甚麼「前世大師」,提供收費服務為富有人尋找前生。二、Sahay律師完成調查後於一年內兩度公開發表結果,有關人士差不多全部仍健在,如果有任何欺詐成份,很易被人揭發,自毁名聲。三、儘管Bishen和Laxmi的家庭事後有聯絡,但他沒改名再重投前家懷抱嘗試得到資產。他長大後的工作工資也低,一生貧窮。四、除非Bishen的前生真的是日日花天酒地的殺人犯,否則其家人為甚麼要無中生有作這樣不光彩故事?
要週車勞動,要Sahay律師合謀,要在50公里以外找到Laxmi家庭成員,勸服他們合謀,不介意有不光彩的前生,在過程中又沒有金錢或權力得著,說Bishen個案的是詐騙才是詐騙。
當Laxmi的母親見到Bishen時,她不多不少總會希望Bishen是死去的Laxmi,她在不自覺下,可能問了Bishen引導性問題,來引導Bishen答自己想要的答案。幸Sahay律師做了先筆錄,後確認的事。
Bishen能閱讀Urdu,但可惜Sahay律師沒有做詳細測試究竟Bishen的閱讀能力去到那裡。順帶一提,有輪迴個案主人翁能夠簡單地說他們前生的母語,儘管他們今生的母語是另一種語言[26]。較極端的例子是,有日本女子在催眠狀態中,能說其聲稱前生的尼泊爾話[27]。日本話和尼泊爾話是兩種南轅北轍的語言系統。這日本女子從未到過尼泊爾。在她的社交圈子內,也沒認識尼泊爾人。但是,這可能她小時候看過有關尼泊爾的電視節目,入了潛意識未出奇[28]。
Bishen無中生有的打鼓技巧,也不乏類似的案例。例如,在2005年,日本的Chubu University的Ohkado Masayuki教授查訪過一名聲稱前生是蘇格蘭人的日本小童(家人拒絕公開小童姓名)[29]。有一回,小童在3歲時喊著要削大蒜。其母不勝其煩,買了一批大蒜給他削。小童本身是「右翼份子」,平日寫字,玩耍、吃飯等,只懂用右手。但他見到大蒜時,居然可以用左手非常熟練地削把大蒜削得乾淨俐落,絕不拖泥帶水。小童聲稱其前生是一家餐館東主的孩子,又經常喊著要見前生的媽媽。小童還說了其他關於前生的事。只可惜由小童聲稱的前生死亡年份,到Masayuki教授遠征蘇格蘭做查訪時,已相隔差不的20年,有很多人和事難以查考。另一個難處是,蘇格蘭人的死亡地點和死亡註冊地點可以有所不回,Masayuki教授始終無法確定小童的前生是否真有其人。
(在這宗日本人輪迴個案中,我沒有相關期刋的戶口,很感謝Masayuki教授私下把他的期刋文章用電郵傳送給我做查究。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在下一宗的輪迴個案中,儘管事隔50年,人和事更難以查考,但因小童前生的鄰居後來成了名人,加上在調查員努力不懈下,幸運地找到仍健在的老街坊和地頭蟲的歷史家,使小童50年前的前生重現眼前。
(待續)
—
[1] 死後可幹的事(一)
[2] Science and the Afterlife Experience: Evidence for the Immortality of Consciousness
[3] Wait, What? Medium Was Accurate, Says Peer-Reviewed Study
The Science of Mediumship and the Evidence of Survival
An Investigation of Mediums Who Claim to Give Information About Deceased Persons
[5] Belief Instinct
[6] Ian Stevenson’s Case for the Afterlife: Are We ‘Skeptics’ Really Just Cynics?
[7] The End of Faith
[9] 有人見鬼
[10] 死後可幹的事(一)
[11] American children who claim to remember previous lives.
Children’s reports of past-life memories: a review.
[13] Do reincarnation beliefs protect older adult Chinese Buddhists against personal death anxiety?
[14] The Case Against Reincarnation – A Rational Approach
[15] Some Bodily Malformations Attributed to Previous Lives
[16] Lief, H. I. (1977). Commentary on Dr. Ian Stevenson’s ‘‘Research into the evidence of man’s survival after death.’’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65, 171–173.
Reflections on Life and Work of Ian Stevenson
[17] King, L. S. (1975). Reincarnation.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34,
[18] Research on reincarnation and related phenomena
The psychosocial function of reincarnation among Druze in Israel
Ian Stevenson, Phobias in Children Who Claim to Remember Previous Lives
Personality and abilities of children claiming previous-life memories
The Explanatory Value of the Idea of Reincarnation by Ian Stevenson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Past-Life Experiences
Bibliography of online resources for the study of reincarnation
Pasricha SK. Is familiarity with paranormal phenomena essential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Delhi Psychiatr Bull. 2006;9:128–31.
[19] The Leader (national newspaper), August 1926
[20] K.K.N. Sahay, Reincarnation: Verified Cases of Rebirth After Death, Bareilly, india, N.L. Gupta 1927
[21] Indian Cases Of The Reincarnation Types Two Generations Apart
[22] Bareilly
[23] Pilibhit
[24] Urdu
[25] Tabla
[26]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an Unusual Case of The Reincarnation Type With Xenoglossy
[27] A case of Xenoglossy Under Hypnosis
[28] Xenoglossy
[29] “A Case of a Japanese Child with Past-Life Memories”, Journal of Scientific Exploration; Winter2014, Vol. 27 Issue 4, p625
—
施諾
《令人噴飯的謝飯》作者,半生人做過五生人的事:物理學家(1992 – 1998)、人壽保險代理(1999 – 2004)、作家(2011 – 2013)、大學講師 (2001 – 現在)、投機公司 (2000 – 現在)。雖然不能取得卓越成就 ,總算多姿多采地活過。只要一息尚存,繼續反思信仰、人生。盼後半生仍然有學習、進步、驚喜。
3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