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張慧嫈
(續〈偽善的愛戀(上)〉。)
我在前作,說了一個故事。談到戀人的交往、伴侶的相處,不能呈現真實的自己,因而出現空洞、乏味、無法深入的親密關係。結果婚姻儼如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引致婚外戀情的出現。
文章的結尾,我寫道:「……每一次當我再遇上這樣的故事時,我不禁忖思:除了
個人的心理素質及性靈需求,我們的社群關係及文化,是否才是偽善愛戀的始作俑者?我還在思考……」
過去幾個月,輔導室裡婚外情的個案接續而來、未曾減少(這或許是讓我遲遲未能了結此後作的原因──如果等待下篇已久的讀者,容許我推搪拖延寫稿的責任)。對遭遇婚變及情傷,生命頓失重心、方向、意義,甚或浮現尋死念頭的當事人,立時的攙扶、情感的同理、傷痛的舒緩,比一切都更實際、更「到位」。即便我能理解不少婚外情的發生,都有著無意(unintentional)的肇始;看見眼前的一對怨偶同時是輸家,是彼此、甚至是制度、文化的被罪者,我也不能合理化出軌一方背信棄約的傷害性行為。
有好一段日子,我思考著婚姻制度與人的問題,但就是沒有心情寫……也在懷疑,即使分析正確,知道了原因,是否就能夠杜絕、防禦婚外情的發生及其為生命帶來刻骨銘心的創傷呢?
在輔導室內、外,我都聽到有人這樣說:「不結婚、一生拍散拖,不就沒有婚外情嗎?」;也有人說:「沒有婚姻制度,不就沒有法律所規限婚姻的權利與義務嗎?這樣會不會反而能夠拆掉使人虛假、偽善及功利的外框,因而能夠返璞歸真──一切都只是因為愛,也出於愛?」
這,豈不是因噎廢食?又,是不是沒有了制度規範的壓力,人就能夠真實做自己?
關鍵或許還是在於人是否能夠自主合理地選擇(想擁有怎樣的情緒快樂模式?成為怎樣的人?),又甘心為自己的選擇負上責任、付上代價?
相較於出生及死亡,結婚不是必然發生的人生經驗。既是如此,愛戀、婚姻也就更應當是可以自主選擇的人生大業。然而正如就學和就業那樣,婚姻雖然不必然,對芸芸眾生而言,卻又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任務。找真愛、找到一個能夠相知、相通進而相許的另一半,或許是人最渴想擁有的。更何況「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我的確遇上不少從小就以結婚為人生夢想的人;藉結婚來逃離原生家庭的困擾者,也屢見不鮮。既然結婚為人帶來如此的盼望及蔭庇,如何為婚姻注入一個自主、自持卻不自戀,而能夠有愛的能力、智慧與堅持,也能夠享受愛的生命,便是必須的關鍵;關鍵的必須。有關培育這樣的生命,我想起多年前讀過的一本書 “Invitation to Love—The way of Christian Contemplation”(中譯:《基督徒的默觀之路》)及holding和unfolding這兩個字。讓我先從後者說起……
生命成長歷程中個性的發展及自我認同,都不單關乎個體自身的天賦特質,乃與群體有關──且是需要一個對人有支持、承托(holding)及讓人能呈現、顯露(unfolding)的群體。每一個生命(按照上帝形象所造的人)的誕生是在家庭裡,家庭是人第一個群體,其中的人際經驗關乎人本能需求的滿足及情緒生活的發展,也形塑了人的情緒快樂模式。在這裡,我所指的還是「了解原生家庭及早期親子依附互動,對自身的影響及與人建立親密渴求」這老生常談的重要。然而如果我們不是單從外在「成事」(job has done)的角度而是注重內程「成人」(becomes a person)的生命成長,就讓我在此節錄《基督徒的默觀之路》的一段文字如下。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所開拓的發展心理學,有助於解釋潛意識中各種快樂情緒模式的根源:
「我們每個人的個性及自我認同都需要得到肯定與確認,如果因為父母不關心、不付出,而使孩子沒有自信,這種缺乏愛的痛苦就會引發防衛或補償性的反應。於是我們在情緒方面就會停止成長,不再繼續開展人格發展中原有的價值觀,反而在有匱乏的那個層次原地踏步。這種固著的情緒慢慢定型成一種快樂模式,等完全成形後,就會發展成一個引力中心,把越來越多的心理資源吸進去,包括思想、情感、想像、反應及行為。之後在我們生命出現的經驗和事件也會被吸進它的引力場,然後根據我們對快樂的基本驅力,將它解讀為有益或有害。其實這些引力中心也會因人所處的文化,以及某個我們認同或是過度認同的團體,而增強力量。」(36頁)
婚姻及愛戀關係的真摯與持久,與上述提及的本能需求的滿足、自我的認同及情緒快樂模式都有關。多年的輔導實務經驗,讓我一再看到的便是當人在應付難以忍受的情況時,情緒往往會認同幼年時發展出的價值體系,甚會固著在嬰兒階段的情緒模式。何況早期生命成長經歷中,愛的匱乏、愛的創傷及生命可能遭遇的缺陷,亦為情緒健全發展帶來障礙與停滯。不但如此,即使擁有最和善、最能幹的父母,我們還是得應付文化及同儕團體的影響。
走筆至此,我已經回答了自己在前作文末提出的疑問。我從不懷疑愛戀始於真誠,卻從不認為因之而步入婚姻的人都必然清楚自己的所是及所欲。婚姻從來不簡單,親密關係裡的互動更是免不了對安全感、愛與尊重的索求;滿足權力與控制的需要。愛的旅途崎嶇起伏,走來難免跌撞,如果沒有能夠讓人誠實探究混亂自我的承托與支持;如果文化重享樂、追求形象及實效,那麼我們就只有在愛的暴力及暴力的愛所延伸、擴大的恐懼裡,迷失了自己,也失去了與他人的情感連結……
—
陳張慧嫈
出生於台灣,八十年代隨夫定居香港。獻身事主後擔任過教師、學生工作者、女傳道、師母、及靈命培育導師。最愛烹煮美食餵飽人,並從事滋養人身心靈的志業。2007年開始私人執業於「德慧心靈輔導室」,自2011年起更致力整合依納爵靈修操練與心理輔導。渴望讓人活得像人。
1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