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張慧嫈

也許這個題目是不應該成立的,因為把愛說成是偽善的,未免太殘忍、太灰暗了吧?可身邊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的婚姻事故及愛戀傷害,卻又讓我在陪伴身心交碎的苦主時,不禁慨歎:「如果起初,乃至一路走來,彼此能夠在親密關係裡,用真實一點的自己來真實一點地交往,那麼或許不會出現如此相互折磨地守著空殼婚姻的今日,又或者當下已漸懂得踏實地磨合,學會在親密關係裡調適自我、享受對方。」

在愛戀的起始,沒有人會想要虛偽地去愛。那或許是荳蔻年華、青春少艾的年歲,憧憬著真誠的愛情;愛情的真誠。我還記得那些年自己捧讀瓊瑤小說,或觀看言情電影那羞澀卻又澎拜的癡情投射──幾乎可以為愛死去;為愛奮不顧身──好像得道後,可以為真理去死那樣。那麼愛裡的虛偽是怎樣在如此崇高、清純的動機裡,演進形成的呢?我經常在思索這個問題。

會不會是來自理想的好與現實的難?那麼是誰告訴準備愛戀的人,理想是怎樣的?戀人的期許(即便這只是對己不對人)及對愛情的迷思,是外在世界的應然,還是內在成形的實然?偽善的愛戀,大抵就是認同外在期望而缺乏內在成形導致的結果吧?我想起了他與她的故事。

當她出現在他眼前的時候,她是學校及教會團契的優等生──品學兼優、能言善道又活潑外向──像一顆奪目的明星。而他則剛剛在中學有機會凸顯才能、一掃霉氣,並且希望在團契裡追求成長。對她來說,教會教導及定規的真理規範是理所當然,而且只要定意就能遵行。對他而言,能夠滿足教會領袖的期望,獲得他人的稱讚與認同,便是肯定了自我的價值。然後,他們因為團契的活動及服事走在一起……其實他倆是因為很相似的價值認同,而走在一起──都是那麼努力地,追求依照外在的定規來建造自己的理想形象、理想婚戀、理想人生。不同的是,她的驅力來自內在的自我鞭策,他的動力來自外在他人的讚許。從相識、相交、相知進而相許,在一起將近二十年,彼此就是在角色裡互動──男女朋友、丈夫妻子、爸爸媽媽──絲毫不怠惰,也沒有察覺兩個人之間漸漸產生了的情感異化與疏離。直到他有了外遇……那一晚,他告訴她:「那個女人很懂我,幫我找回了在跟你的相處裡,無法呈現的,真實的自己。」她這才如夢初醒,卻始終不明白他在說甚麼。因為在她的世界裡,根本就沒有角色與真我衝突這回事。

人生愛戀的旅程,是一個認識自己、認識伴侶,也讓伴侶能夠認識「我」的過程。其間交織著「理想我」、「真實我」,「理想他(她)」、「真實他(她)」的探索、發現,經歷衝突與接納所引發的糾結與釋然。自我在這樣的過程中,藉著愛的學習──付出與接受──邁向成長。這樣的成長需要一種寬容、等待、容許錯誤卻又朝向真實、不自欺的承載空間,避免過早扼殺了自我的探索而落入矯飾的虛偽。

這其實是一個很典型的故事,只是有時候他與她易了位而已。而每一次當我再遇上這樣的故事時,我不禁忖思:除了個人的心理素質及性靈需求,我們的社群關係及文化,是否才是偽善愛戀的始作俑者?我還在思考……

(續〈偽善的愛戀(下)〉。)

陳張慧嫈
出生於台灣,八十年代隨夫定居香港。獻身事主後擔任過教師、學生工作者、女傳道、師母、及靈命培育導師。最愛烹煮美食餵飽人,並從事滋養人身心靈的志業。2007年開始私人執業於「德慧心靈輔導室」,過去三年更致力整合依納爵靈修操練與心理輔導。渴望讓人活得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