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在網絡時代裡,我們經已進入非常複雜的閱讀習慣和行為。有人喜歡在平板閱讀器上撥動指頭,讓眼睛在浩瀚資訊宇宙中飛翔;也有人喜歡觸摸書頁紙張的質感,通過字裡行間叫讀者與作者心靈相通。書本原是幫助我們記憶的東西。但如今所有的事物都發展得太快了,記憶也被壓縮到現時一個很短的時
空面上,形成非常弔詭的現象。然而,無論是處在思想枯竭的時代,或是思潮澎湃的時代,人們精神上的渴求都是一樣的。
閱讀是讀者對外在世界的探索,使我們可以因掌握充足資訊和知識,知所判斷,知所應對的過程。閱讀是對讀者自身生命潛藏的素質進行開發,因著我們讀到某些要點和想法,讓生命脈絡裡潛藏的寶藏被發現,生命潛能得以被點燃啟動,生命與生命、心靈與心靈的感應互通,帶出會通與轉化的作用。透過閱讀能幫助人擴充和集中本身所具備的潛能。閱讀也是讀者在旅途中尋覓良伴的過程。在教會歷史的進程裡,歷世屬靈偉人如同雲彩般圍著我們,在信仰之旅的每個重要站口前,藉著他們的先行經驗、著作、生平和思想,成為我們天路旅途的陪伴和激勵,幫助我們越過頂峰和低谷,讓我們知道如何應付疲倦、消極、茫然、和無所適從的情境。通過書中的內容,讀者不自覺地把書裡的人物和精義放在心裡,教人心被感化,如沐春風。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批評當代年輕人急著學習「速讀法」,他倒認為他們應該從小就要「鍛鍊慢慢閱讀的力量」。他分享自己少年時曾常常帶著口袋書《托爾斯泰日記抄》,有空時便拿出來讀幾頁,成為同學中的笑柄,百般嘲弄。不過,就因著這樣,大江健終於掌握了細意閱讀的竅門,仔細、觀察、思考、整理、意見……透過慢慢品讀,跟作者建立真正交流。專長釋經學和講道學的孫寶玲牧師近年出版了小品著作《寓道》和《棧道》,目的正是要幫助讀者學習慢讀聖經,用一整年功夫來深入品讀新約福音書卷,饒富意義!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在2011年秋公佈了2009年進行五年一度全港華人教會普查,結果顯示本地教會普遍出現了「四中」現象,即所謂經濟「中產」、週期「中年」、會眾「中女」和體態「中興」。基督新教信徒仍約佔人口百分之五,與過去的統計大同小異。然而,報告首次披露了基督徒或對基督宗教信仰懷好感者,人數可能高達人口15-18%,甚或是超過20%之譜。換言之,這表示經常不上教堂聚會的信徒人數,很可能早已遠比返教會的基督徒人數超出甚多,為數甚至是數倍之眾,很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另一方面,中國人不讀書是個極其嚴重的問題!中國新聞出版總署的年度調查在全國訪問了16,500位年齡18至70歲人士,發現有多達45%受訪者全年沒有看過一本書。2013年,中國人平均讀了4.4本書,遠遠落後於南韓人的11本和日本人的8.5本;德國人一年中閱讀量更高達18本,書也成為了朋友間最受歡迎的禮品。中國目前仍約有文盲約半億。大文豪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經慨嘆說:「識字而不閱讀的人,比起文盲其實沒有多少優勢!」識字而不閱讀,多半是因為從未曾領略過讀書的愉悅。也許是受著相同基因的影響,華人教牧和信徒普遍都不愛閱讀,教會中充滿著從不閱讀的「文盲」信徒,對信仰認識膚淺,這才是個難於解決的大問題!
新教來華二百多年來,教會除了在引進西學、辦報、辦學、醫療、社會服務等範圍有極出色表現外,在建構並溶入文化,深入植根其中,發揮福音信仰的價值和影響上,卻一直做得極其有限。華人教會和華人信徒的「文化力」和「軟實力」究竟在那裡?以文學作品為例,1919年初版面世的《和合本》聖經是部流傳甚廣的經典譯本,是集來華頂尖聖經學者和中國語文根底深厚的本國秀才通力合作而成,是白話文運動浪潮下的出色作品。但放眼整個華人教會出版事業,除了出版過一些翻譯自歐美重要神學家和學者的經典著作,以及一些較受歡迎的工具性、倫理性、生活性、或藝文性的作品外,由華人教牧、信徒、作家寫成而又傳為經典的著作,迄今仍如鳳毛麟角。且我們的作品大多是以教內信徒為主要對象,鮮有深植民心、廣及普羅大眾都愛讀和受歡迎的作品。
遂特博士(Dr. Leonard Sweet)曾指出「後現代文化」其實是渴慕靈性、小本經營靈性的文化。他列舉過在十三個範疇裡,上帝「大受歡迎」!問題是我們有沒有用對演繹和表達的方式,向世人道出那萬古長青的真理、道出耶穌在人生命中的介入與改變。這些年來,透過傳福音佈道信主人數確實有增無減,但持續把信主的人留在教會使生命成長的情況則頗不理想。為此,如何去牧養這些教會外的信眾,經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
筆者確信,教牧和信徒若能奮起閱讀,必是扭轉時代的重要一環。基督徒必須早日養成主動、廣泛和有規律閱讀的良好習慣,以免在後現代的「現實」世界中,因「落伍」、欠缺「根基」而隨「流」失去。新約聖經「門徒」一詞希臘文源於「學習」的字根,即指被教導及學習的人。作耶穌門徒,除了該認真地效法基督外,更應是個學習求知、求真的信徒,讓信仰有根又有基。
網絡時代經已來臨,說穿了其實只是閱讀的載具改變了,對有內涵、有質素的閱讀渴求絕對沒有改變過。筆者仍舊相人信閱讀:期盼著一個一個偉大的閱讀心靈復甦!一群一群愛閱讀的強大基督徒群體興起!一部一部偉大心靈的作品即將面世!……我在作夢嗎?
(完)
(網絡時代與閱讀(一))
(網絡時代與閱讀(二))
(網絡時代與閱讀(三))
(網絡時代與閱讀(四))
—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May 16, 2017 at 3:55 pm
“I can’t imagine how difficult it must have been to wheel that sh/t over the sand. And how didn’t his toupee not fall off while she was doing that.” Well, you’ve returned to full blown, hysterical sardonic mode because I spit up on myself while reading these two lines. Loved it al0oe823l;..w#lc&me back! And thank you. Mc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