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近年來電子書迅速崛起,許多人便憧憬著它將會完全取代傳統書籍出版,成為網絡時代的未來大贏家。電子書籍的優點固然很多,在此不贅。筆者卻認為要使電子書發展成為未來書籍出版的「盟主」,前路尚遙!主要原因有五:一、無論是平板電腦或電子書閱讀器至今仍沒有統一共融的制式;二、在商業利益下電子產品使用週期頗短,舊閱讀器在升級後會變成電子垃圾,這與全球面對減少產能過剩和可持續環境保護的方向背道而馳,是個大難題;三、眾所周知出版社與電子書網絡供應商在版權費用和防止盜版的談判,多年來一直膠著,解決不易;四、傳統出版業者對電子書出版認知落後甚遠,最常見者是誤以為把沒有再刷價值的老書轉化成電子檔便成事;五、更嚴重的問題是:屬於網絡世代的真正當代編者和作者在那裡?這才是出版業界亟需去正視、發掘、獎勵和栽培的重點所在,而非單單著眼於電子書的「商機處處」!
如果說文字發明是帶動人類文明的第一次重大發明;印刷術應用使作為文字載體的書本誕生並普及是帶動人類文明的第二次重大發明;那麼電腦、網絡和搜尋引擎正是帶領人類進行第三次文明演變的重大發明。說明白一點,我們正從「碎片化」的閱讀世代,走向一個非常龐大複雜的閱讀世代,就是從點線和平面的閱讀走向立體和多元的閱讀。在這樣的世代裡我們需要怎樣的閱讀?而閱讀在網絡時代的意義又是甚麼?

記得四年前《時代論壇》邀請我開始負責一個網上電台節目「『培』你閱讀」,每星期透過聲音介紹好書。我曾在第19集和第20集分別介紹過《閱讀是一輩子的事》和《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兩本書,二書的名稱正好說明了網絡時代閱讀入門的兩大要素和信念。前者透過採訪集合了台灣文字、文化、企業,藝術、教育各領域名家20位,分享他們生命中閱讀的經驗和心得。後者則是由台灣資深高等教育學者李家同(符號邏輯和生物資訊及演算的權威,曾任教於台灣清華大學,歷任靜宜大學校長和暨南大學校長,於2008年退休。)分享如何透過大量閱讀,讓讀者訓練出語文能力的四大要訣。
「閱讀是一輩子的事」是要勉勵當代人去領略閱讀迷人之處,享受其中的快樂,追尋閱讀的種種軌跡,找到自己閱讀方向。書中獨到精闢見解甚多。如小學校長林玫伶回溯成長,看出光彩成就背後有心酸落寞。「《我家開戲院》是我手邊擁有的書,兒文書我似乎收藏一本絕版一本,它們永遠是出版界的小眾……閱讀可以讓人發現愛,找到愛……生命中的貧瘠、匱乏、不堪、無奈……终究在閱讀找到答案」。廣告創作人李欣頻分享閱讀幫她從叛逆和迷失中找到救贖。「就在我想放棄生命的時候,我遇到一位老師,甘訓賓,在高三聯考壓力下,她給我自由和絕對的支持力量。我並沒有愛看書的父母,甘老師也沒有為我開書單,但是因為她,我得以逃離讓人窒息的教科書,躲進圖書館,在那裡我讀了一本又一本的書。有一天,我讀到赫曼赫塞的《車輪下》,這本書救了我……」鋼琴家兼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自省:「藝術家埋首於琢磨技巧,疏於閱讀體驗,終究無法超越技巧,擁有更高層次的藝術表現。我堅信唯有深化生命內涵,才能表現動人樂音;而閱讀乃滋養生命內涵的最佳途經」。前輩作家朱西寗的女兒朱天心由橫而縱、集雜糧成養分的閱讀策略深得我心。避開排行榜,走向孤獨角落的選書習慣,有我熟悉的認同。心理學博士兼政務委員曾志朗說:「人的一生中如果沒有迷戀過一個作家,追蹤他所有一切,深深刻進心靈版圖,我會說,那是不夠幸福的人生」。有「飛利浦台灣先生」之稱的羅益強認為:「想培養閱讀的興趣,要先培養人對這個大千世界的興趣,作一個聽者。當我們成為聽者的時候,可以把別人的故事、把更多的世界融進自己的生命裡」。

「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可說是對現代教育以「考試定終身」的限制作出強力抗衡。大量閱讀的反面就是精讀,這是中國人過去重要的想法,也就是讀聖賢書、為考試而讀,但這會造成大量閱讀習慣的難以養成,並因缺乏來自外界的大量文化和新知刺激,導致普通常識嚴重不足,眼界和視野受限。在學習和思考成長上,會出現侷限和障礙,造成各種科目學習都會出現困難的局面。李家同前述的著作於2010年8月在台北初版,同年9月便發行至初版八刷,造成轟動。李氏堅信良好基礎教育必須倚靠閱讀來奠定。「不能閱讀」(cannot read)是指無法閱讀;更正確地說,是指「閱讀抓不到重點」,弄不清裡面在說甚麼,也就是缺乏閱讀能力,無法看出作者要表達的意思。現代人有不少是學歷甚高,卻仍會在閱讀一篇報導後完全講不出內容,閱讀障礙極為明顯。他認為大量閱讀可訓練出思辨和語文能力的四大要訣,就是:一、很快看懂文章,並抓到重點;二、能正確且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三、理解和表達合乎邏輯,不自相矛盾;四、內容不落俗套,有獨到的見解。
如今喜見全球基礎教育逐漸普及,文盲已成人口中的其極少數。然而,若識字卻不肯閱讀,乃因從未曾懂得享受「悅讀」,這比起文盲其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從讀書中得到愉悅,這能力並非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慢慢培養的愛好。終身悅讀,會是你樂於追尋的理想生活方式嗎?
(待續‧五完)
(網絡時代與閱讀(一))
(網絡時代與閱讀(二))
(網絡時代與閱讀(三))
—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