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另一方面,全球大環境在近年來也發生了劇烈的轉變。自2003年打了一場超現代化的伊拉克戰爭後,世界進入了新秩序。由過去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U型世界政經形勢,變成了以G7/G8(即七大/八大工業國組織)為核心的A型爬高峯的遊戲規則。世界秩序從地緣政治轉移為價值觀主導的行為規則,涵蓋著尊重人權、政治民主、經濟自由、和睦共存和環境保護五大價值(5 values)的向導。在重大危機發生時(如戰亂、911事件、SARS、美債危機等),聯合國及其成員組織和世界貨幣基金會(IMF)看似佔有重要角色,實質卻是由世上七大多元體制的富國來集體領導(俄羅斯近因涉烏克蘭克里米亞地區獨立事件被凍結了會籍),與G7以外大國進行政治角力。
當互聯網普及應用蓆捲全球時,許多人都相信藉著互聯網把大家結連在一起,世界應愈來愈傾向融合在一起,最後會出現全球一體化。事實上卻不然,如果我們看看世界的前二十大網站,有五個屬中國的,其餘都是美國的。同性質的網站都同時有中國的和美國的,而中國的網站成立時間都晚於美國的。這個現象顯示世界最大的網站並不能同時成為中國的最大網站,它頂多只能在中國分享到一小塊市場,此發展完全違反了網絡效用原理。日本原是最早有3G通迅的,它們在3G的成功經驗發展竟無法延伸到其他海外的市場,研究者發現有所謂的「加島效應」反思(Galapagos syndrome;加拉帕戈斯群島是達爾文研究進化論的地方)。結論是從網站主權來看,大國對立會讓網站各走各的,將來的互聯網是往反全球化的趨勢而行,國與國的距離是加大的。年前,維基解密(WikiLeaks)創辦人阿桑奇(Julian Paul Assange)和前中央情報局調查員施諾登(Edward Joseph Snowden)逃離美國出走,故意洩露美國對全球進行監聽等秘密,正好說明了各國政府都在加大力度控制媒體和網絡,世事愈趨複雜。
因著「主義」或意識形態之爭,加上大小不斷的戰亂,上個世紀全球人口進行了空前的大遷徙。以家父為例,他與民國同年誕生,年幼時從溧陽鄉間到上海學藝,從牧童變成了搪瓷學徒,因繪畫天分偶然被人發現,後來成為業內花樣設計大師傅。抗戰時期為逃避戰亂不斷流徙,1949年全國赤化才南下香港發展。統計顯示,四十年代後期香港人口從約八十萬激增至八十年代初的六百萬,台灣人口則從七百五十五萬增長至二千萬,南洋星馬的華人為數也不在少數。每當港台兩地政經動盪時,人口又會向美加澳紐等地外移。自「改革開放」以來,內地的公開教會和地下教會均有長足發展,人數都増加了不少。華人教會早已變成了極為複雜的群體組合,信徒的牧養也變得絕不簡單。近年來各地出現多所超大型教會,確實叫人振奮。然而,教會普查也告訴我們歷年來「出走」信徒人數總和已累積數目十分驚人,誰來關心?
此外,再看看本地政經環境,當前香港正為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展開空前角力,社會上卻早已在政權交替的十幾年間不經意地發生了重大和微妙的變化。一如社會趨勢學家預言,香港邁向了M型的極端社會(M-shaped Society)發展。在這個號稱全球富裕人士密度最高的地區裡,高地價使社會由原來以中產階級為社會主流,轉變為富裕與貧窮兩個極端,中產階級逐漸消失,向上流動的力量消失,從前賴以發揮的競爭優勢會頓然失色。日本趨勢學家大前研一在《ロウアーミドルの衝撃》(中譯:《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一書中描述日本社會經歷過的變化,如今也成了香港、台灣等地的社會現況。
拉雜談了這許多,目的是要叫我們明白當今世界是本難於唸懂的書。基督徒既是活在世上的人,若不甘於「無腦」、「無立場」,願意活得有守有為者,亟需大量閱讀來奠定根基。讀通當今世界這本是難唸的書,以合乎邏輯、合乎信仰的理念和想法,敢於表達和踐行出來,是你我都不應推卸的責任。
(待續)
(網絡時代與閱讀(一))
(網絡時代與閱讀(二))
—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