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魏樂德-15.png

最近台北有出版社推出「天國門徒四部曲」書系,掀起了一番「魏德樂熱潮」!不過,提起魏樂德(Dallas Willard, 1935-2013),華人教會中人對他仍算陌生。但其實好些著名作家都深受他的啟發和影響,包括傅士德(Richard Foster)、奧伯格(John Ortberg)、楊腓力(Philip Yancey)、艾傑奇(John Eldredge)、司傑恩(James Bryan Smith)等,是他們共同的生命師傅。他在南加州大學(USC)教授哲學課凡四十八年,曾發表學術論文超過五十篇,引介並花了十五年參與翻譯德國現象學之父胡賽爾(Edmund Husserl)三部著作進入英語世界。魏德樂的博士論文正是〈胡塞爾《邏輯研究》中的意義與共相〉。他卻在相對業餘領域的教會中出版了不少著作,在天國藍圖、門徒品格和靈命塑造各方面都多有思考。

Book4.png

魏樂德在屬靈層面的著作,自2005年開始相繼被譯成中文,與華人信徒相遇。先是把英文原著初版於1984年的In Search of Guidance一書翻譯,中文版則是根據1993年增修版本Hearing God譯成,取名《上帝的聲音》。2006年,出現了他三本重要譯著,分別是《靈性操練真諦》(The Spirit of the Discipline, 1988)、《心靈的重塑》(Renovation of the Heart, 2002)和靈修集《天天聽見神》(Hearing God through the Year, 2004)。2007年,代表作《神聖的約定》(The Divine Conspiracy, 1998)問世,魏德樂為耶穌「登山寶訓」重新釋義;此書新近出版了全新譯本,新版取名叫《21世紀天國導論》,編列在「天國門徒四部曲」書系中。2016年,出版二十堂改變生命課程《大使命與大抗命》(The Great Omission, 2006),引領讀者再思耶穌的門徒訓練。同年還出版了《我們怎麼知道上帝存在?》(Knowing Christ Today, 2009)一書,可說是21世紀信靠耶穌的知識論。前面提及「天國門徒四部曲」書系裡還包括:《天國進行式》(The Divine Conspiracy Continued, 2014),是《21世紀天國導論》續篇和實踐手冊,由畢格理(Gary Black, Jr.)在魏氏去世後整理完成;教導作他人尋道旅程中陪伴者的作品《溫柔護教學》(The Allure of Gentleness, 2015);以及他與奧伯格深度對談的好書《門徒好豐盛》(Living in Christ’s Presence, 2014),讓豐盛生命成為美事。此外,2012年與資深編者唐・辛普森合著應用手冊《品格的革命》(Revolution of Character, 2005)。

閱讀魏樂德的著作,讀者常有不易掌握全貌的感覺。他的門生波特(Steve L. Porter)把《上帝的聲音》、《靈性操練真諦》、《21世紀天國導論》、《心靈的重塑》和《我們怎麼知道上帝存在?》五本代表作為核心,以十三條細則來表明五本書的組成,它們互有重疊,各有主題,彼此融貫。借用鄧紹光教授的說法:「魏樂德所講的靈性塑造很可以理解為稱義之後的成聖道路……就如昔日加爾文、在路德強調因信稱義之後,提出成聖的補充……」(參《21世紀天國導論》導讀二)。

魏樂德在1935年9月4日出生於密蘇里州德裔移民為主的水牛鎮。兩歲喪母,孤寂和貧寒讓他凡事愛問為甚麼,也愛上了閱讀沉思,有個時期柏拉圖成了他的隨身讀物。年輕時他曾分別是在田納西坦普學院(Tennessee Temple College in Chattanooga)完成文學士(心理學,1956)、拜拿大學(Baylor University)文學士(哲學,1957),是校內的高材生。他更在坦普學院邂逅了當時在圖書館工讀的音樂系金髮女生珍(Jane Lakes),於1955年結為連理;婚後育有一子一女,珍後來成了家庭與婚姻治療師。他曾擔任過美南浸信會牧職,因領悟「如果留在教會裡,大學的門會向你關上;但如果留在大學裡,教會會向你敞開」的啟示,決定離開事奉工場去學習哲學。1964年,在威斯康辛州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完成哲學博士課程,主修哲學和副修科學史。1965年,他遷居洛杉磯,開始在南加大哲學系任教,1982至95年當系主任,1984年晉升為教授,至2012年底方始退出教學,其學術表現十分出眾,也深受師友愛戴。2013年5月8日,他病逝於洛杉磯北面山上寓所,享年78歲。

七〇年代,魏樂德開始在位於加州聖費南多谷地的貴格會聚會,牧者是剛從神學院畢業的傅士德,那裡成了他神學觀點的實驗場。《屬靈操練禮讚》(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 1978)的作者傅士德憶述說:「我講道的時候,人們也許會來聽聽;但輪到魏樂德教導,大家可都帶著錄音機來;我們都是如此。這樣一個以《靈性操練真諦》、《上帝的聲音》裡的睿智教導,廣受讀者喜愛的人,他是怎樣生活的?他的成長故事又是如何?當魏樂德講完整卷馬太福音,台下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參與了某件大事』。」

魏樂德酷愛教學。他極力避開許多具影響力的陷阱。他慷慨、謙卑,沒有出版經紀人,也沒簽訂著書合約,沒有講員費價碼,演講時也不售賣自己的書。魏樂德的影響有時會給教會帶來激進的改變。他的遺願原是想要多寫一本書,讓學術知識與道德重新整合,幫助人徹底解決「如何正確地生活」的問題,並把書名暫定為《道德知識的消失》(The Disappearance of Moral Knowledge)。[1]

*原載於《時代論壇》(第1655期/ 2019年5月19日)。

[1]編按:The Disappearance of Moral Knowledge於2018年6月由Routledge出版,魏樂德的三位學生Steven L. Porter、Aaron Preston和Gregg A. Ten Elshof完成撰寫及編輯。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