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大閱讀家-04.png

寫在前頭:筆者曾為《時代論壇》做了多年網台節目「『培』你閱讀」,每週一集介紹好書,不覺錄製了315集,後因報社調動而停播。日前老總來電相邀,希望筆者能與另外一些愛好閱讀的同路人一起撰寫新專欄,「我的閱讀筆記」便如是誕生,冀能鼓勵信徒多多閱讀。

在香港,教會普遍好像接受了信徒就是不愛閱讀,是正常不過的事。或說是忙碌,或說是習慣了手機和網絡,彷彿沒有人會愛上閱讀。華人信徒不閱讀屬靈書籍真的是常態嗎?筆者認為這絕對不會是不能扭轉的宿命,只怪教會和牧者長年以來忽略了對信徒閱讀的教育和鼓勵。事實上,這類教導閱讀的書籍也真是鳳毛麟角,筆者早在2005年曾出版過《人書誌》、《兩代書》(上)(下)三本書,以及莫非、馬睿欣、譙進三人在2016年合著了《書蟲落網有出路》。「我的閱讀筆記」首回,容我來分享一本教導人閱讀的好書《大閱讀家》(Lit!: A Christian Guide to Reading Books, Crossway, 2011),深願人人都能成為「大閱讀家」!

000535106_01_500_500

本書作者漢東尼(Tony Reinke)指出:「不論在家中或教會,書本是保護和建造的極重要工具。」要孩子喜愛閱讀,他建議了父母許多錦囊:要讓家塞滿書、讀書給孩子聽、別停止讀書給孩子聽、在孩子面前讀你的書、教導年幼的孩子閱讀……要令信徒愛上閱讀,他為牧者也獻上妙策:製造機會談論書籍、利用經典名著來舉例說明講道重點、引用信徒生活書籍來為講道加味、帶領讀書小組、發起圖書交流……他深信幫助別人燃起對閱讀的喜愛,是個崇高的呼召,值得我們投入時間、計劃和願景。這本2018年2月才出版中譯本的書是個奇葩,也給了我很多啟發,在閱讀完全不被看好的年間推出,真佩服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的勇氣。

簡短的英文書名──Lit!,包涵了文學著作(literature)、榮光和照亮三重意義,強調閱讀是個透過問題來尋求答案的歷程。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書籍與閱讀的神學」,第二部分「關於閱讀的實用建議」,目的是從基督教的觀點來探索閱讀這件事。漢東尼分享自己曾有一個早晨在教堂中被聖靈動工,揭開蒙住了心眼的帕子,認清自義和看不見基督的榮耀,因著內在的黑暗被點明,從此改變了他的閱讀。他深信基督教書籍閱讀從來就不是單獨完成的經驗,而是要讓人與主合一。藉著打開一本書,我們可以停止說話,開始聆聽。

近世面對「圖像革命」的濫觴和浪潮,影像主導著世界,提供了人們「每天的感官經驗、思考過程、感受與意識形態的種種養分」。享受娛樂是被動且容易的;閱讀書本則需要主動的意念與勤奮的工夫,書本通常是被丟在一旁。漢東尼用以色列人出埃及在西奈山腳下鑄造金牛犢為例,說明上帝為了保護他的子民,頒佈刻上誡命的法版,明令禁止塑造他自己的形像,讓他子民正確無誤地認識神。作者進而從四方面說明語言能更適合傳達精確的意義,繼而以此與影像對比,確認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優先考慮語言,就能透過影響與藝術來欣賞榮耀神的美好形像。他認為上帝呼召我們,不是要追求即時吸引力來滿足,而是一生致力追求語言、啟示與好書,這是本書的閱讀神學觀。

漢東尼接著用了三章篇幅論述聖經的世界觀,如何使我們從中得益,以及要避開的書籍;繼而論到擴闊閱讀非基督教書籍的七大好處;進而剖析基督徒想像力的潔淨力量。他引用魯益師(C. S. Lewis)的看法來佐證:「對我來說,理性是理解真理的自然器官;而想像力則是明白意義的器官。」這些都是上帝所賞賜的能力,讓信徒能為好作品佳餚享受美味。

本書後半部共有九章,作者介紹許多獨門又實用的技巧建議,包括決定該讀些甚麼書、閱讀技巧、想像文學的益處、再怎麼忙仍要堅持閱讀、了解上網對閱讀習慣的殘害、塗鴉眉批的藝術、群體閱讀的益處、父母和牧者如何能培養別人對閱讀的喜愛,以及健康閱讀的特徵。內容既豐富又富啟發性。

作者原是個紙媒體育記者,又曾轉任網路媒體,後加入Desiring God,成為約翰・派博牧師(John Piper)多元事工團隊成員。夫妻二人都酷愛閱讀,也喜愛幫助別人愛上閱讀,家中三個孩子都是未來的大閱讀家,踐行了書中許多想法。

*原文刊於《時代論壇》(第1636期 / 2019年1月6日)。

章題圖片來源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