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今天也來講講萬聖節(Hallowe’en)。
近年每逢接近萬聖節時,教會多會避開舉行慶祝活動,包括中小學校由外籍老師主導的英語活動教學平台,原因是對節日所觸及鬼魔的內容和話題有所顧忌,甚或明令嚴禁慶祝!對於世人借「扮鬼扮馬」、trick or treat(不給糖就搗亂)去尋歡作樂的生活態度,基督徒的立場是甚麼?其實,您可能一直忽略了,這幾天原來是全球教會,包括信義宗教會的重要紀念日子,俗稱“Hallow Tide”,從10月31日起至11月2日止。
10月31日是十月份最後一天,秋分過後北半球晝短夜長的現象愈來愈顯著。古代英倫三島高地凱爾特人(Celtics)和歐陸山區高盧人(Gauls)把那天晚上視作夏天終結冬天開始的重要標誌,稱為「死人之日」(The Day of the Dead)或「鬼節」。他們相信這天晚上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亡靈會離開身體到處遊走,所以這天晚上格外危險。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戴上面具來驅邪。萬聖節活動原流行於前英屬殖民地區,如今卻因參雜了各地和異教鬼魂崇拜風俗,加上商業和媒體的發酵作用,已變成世人消費、狂歡和「攪怪」的節日,十分趣怪!
傳說當年天主教教士登陸英倫三島時,傳教士們為了壓制這種被他們視為異端的傳統,就把這一天之後的十一月第一天定為諸聖日、古聖紀念日或萬聖節(All Saints’ Day、All Hallows或Hallowmas),紀念教會封聖的聖人和歷代殉道的宣教士,希望藉此壓止鬼怪觀念。天主教在義大利和高盧的隱修會本篤會(Order of Saint Benedict)的神甫和修士,傳統上會在11月1日的晚課中為亡者誦經,或在次日在墓地和教堂舉行「安魂」崇拜,安撫去世信徒亡魂。
按教會傳統,諸聖日早在第七世紀時原是在每年的5月13日,中世紀後才改在11月1日;東方正統教會則安排在聖靈降臨節的下一主日。諸聖日的前夕則是All Hallows’ Eve或Hallowe’en。諸聖日的次日則稱為諸靈日(All Souls’ Day)。這是個教會十分重視的節期。前面提到當年10月31日傍晚,馬丁路德在威登堡大教堂門口張貼「九十五條」。他選在諸聖日前夕在教堂門口張貼肯定命題,目的正正是要讓第二天早上眾多信徒上教堂時可以讀到大字報。明年,「改教紀念日」(Reformation Day)便是整整500年了,這事對於近代歷史和近代教會影響可謂極其深遠!您有沒有紀念這日子?
教會歷史上充滿了在主裡殉道的人,以及已去世的聖徒和親友。「死亡」是人類長久以來解不開的最大迷思。教會的「古聖紀念日」才是真正的「萬聖節」!讓我們藉死了的人來提醒自己不要作個活「死人」。上帝已經在錫安山上坐著為王,死亡和罪惡的權勢都被祂勝過!
—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1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