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上帝用「話語」創造世界,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33:9)。成為肉身、走在加利利的耶穌也用「話語」創造世界,為要更新百姓的內在世界,啟發他們看到天國已臨到,挑戰他們捨己跟隨自己──彌賽亞。耶穌最常運用一種特別的語言,就是說比喻:「他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太13:3),以此來啟示自己,教導百姓永活的真理。將近兩千年來,耶穌的比喻卻一直是最大的謎。歷代聖經學者雖以不同進路來作解讀,但整體上仍離兩千年前在巴勒斯坦的耶穌非常遙遠。
今集節目中我要介紹的好書是,現年85歲的貝里教授(Kenneth E. Bailey)權威經典著作《詩人與農夫》(Poet and Peasant and Through Peasant Eyes),原著初版於1980年,中譯本新近面世,厚323頁。貝里在1930年11月4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布明頓市(Bloomington, Illinois),早年研習阿拉伯語及其文學、系統神學,和新約研究。25歲起遠赴中東及地中海教學,32歲為美國長老教會按立牧職,先後在埃及、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以色列、塞甫路斯等地神學院授課前後達40年之久。65歲退休返國後仍在普林斯頓等著名學府講學,也是美國聖公會匹茲堡教區的法政牧師。除本書外,著有The Good Shepherd(2014)、Paul Through Mediterranean Eyes(2011)、Jesus Through Middle Eastern Eyes(2008)、Open Hearts in Bethlehem (A Christmas Musical)(2005)、God Is … Dialogues on the Nature of God(2005)、The Cross and the Prodigal(2005)、Jacob and the Prodigal: How Jesus Retold Israel’s Story(2003)、Finding the Lost: Cultural Keys to Luke 15(1992)等書。
貝里畢生大部分時間都在中東地區宣教,既在神學院教書,也在中東農民中服事。經長期沉浸在當地農民的語言和風俗中,他發現這些地方和第一世紀的新約世界非常相似,是一脈相傳的。他所熟悉的中東農村文化,為耶穌比喻的解讀帶來嶄新獨到的突破,因此畢德生牧師稱他為「教導耶穌比喻的大師」。
《詩人與農夫》是由兩本書合併而成,分為兩卷。卷一上半部是導論,分三章從問題與任務、文化問題、新約裡四種文學結構及其對比喻詮釋上的重要性探討本書方法論。下半部共四章分析路加福音旅行敘事中(路9:51至19:48)的四個比喻和兩首詩。卷二共十章解讀路加福音旅行敘事中其餘十個比喻。
作者先簡要評論當代幾位解釋比喻的代表性學者與其進路,指出在不了解中東地區文化與傳統的情況下,以西方文學角度分析耶穌的比喻,所產生的不合理解釋,並歸納出存在主義式和美學式結論的弔詭之處。在這樣的前提下,貝里提出以東方文化傳統及文學形式解讀比喻的方法。他以其獨特的語言背景,大量引用歷代的阿拉伯文及敘利亞文聖經譯本,文字承載著背後整套文化,能真實反映當地歷史文化傳統,對解經有極為直接的幫助。書中除了方法論,貝里在上下兩部運用中東文化傳統及「故事與詩」的文學特性,針對路加福音旅行敘事共十四個比喻詳加解釋,讓這些平常我們覺得難以理解的故事,在他的詮釋之下,教人豁然開朗、拍案叫絕。有志把耶穌比喻研讀通透者,我推薦本書!
(逄週二與《時代論壇》網上電台同步發放。)
—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