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七

拉丁教父特土良有一句常被濫用的名言:「雅典與耶路撒冷何干?學院與教會何干?異教徒與基督徒何干?」彷彿屬世和屬靈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對今日的華人信徒而言,在《聖經》及其見證的基督作為基礎以外,與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經濟學、各類藝術和美學的交流仍是微不足道,遑論文化使命了。信仰與文化有如遠房親戚,只在紅白二事驚鴻一瞥,少有秉燭夜談。

按二十世紀神學和哲學大師田立克的關聯法,人類萬變而不完全的存有處境有如詰問,皆可關聯至神聖啟示的答案。窮究文化現象底下的終極關注即可通往永恆真理的解答。如果戲劇在其娛樂的功能之下,可讓人探索表象下更真實的世界和人性,把幻變的器物接連上不改的真道,以致參與其中的編、導、演、賞、評,都得著心靈的洗滌和反思,這不就是做神學的歷程麼?例如……

Peter Brook, The Empty Space: A Book About the Theatre: Deadly, Holy, Rough, Immediate, Touchstone (1995)
Peter Brook, The Empty Space: A Book About the Theatre: Deadly, Holy, Rough, Immediate, Touchstone (1995)

Peter Brook乃當代最知名的舞台劇導演之一,而他的The Empty Space: A Book About the Theatre: Deadly, Holy, Rough, Immediate盛載著這位戲劇大師的藝術理念和實戰經驗,雖是薄薄的百來頁,卻是近代戲劇理論的經典之一。當論及僵化劇場(Deadly Theatre)時,他指的是因商業而腐化了的劇場,戲劇不單失落了啟迪和淨化的功能,連娛樂性也大不如前。但指斥被資本主義蝕化得只剩經濟目的人和事,已是陳腔濫調,還有甚麼新的點子?Brook指出危機不單在紐約,也在巴黎和倫敦;不單在普及的音樂劇,也在傳統的歌劇和正劇;不單在莫里哀,也在布莱希特和莎士比亞的劇目之中。而更大的危機卻在僵化了的觀眾群體,甘於現狀,因循反而獲得稱許,知性的滿足取代了真實的體驗,新穎的舞台技術填不了被淘空的戲,昔日的劇本駁不通在場的台上台下,做的看的有如在博物館內憑弔歷史的遺跡。對Brook而言,不僵化就要將以前曾經觸動人心的戲,不斷重新檢視,不囿於往日的框框,在今天呈現為“living truth”,生生不息!可是,在商業化的考慮下,破舊立新的實驗帶來風險,在安全區內蠕動卻令人安舒。更可悲的是,當追夢的舞台人亦只求商業計算,安於隨俗地吃老本,劇場便有如自掘墳墓,而不應垢病於電影及其他媒體之競爭了。

從新約時代的猶太律法主義,到今天的教會處境,何嘗不是如此?

洪七
日間在金融街廝殺,夜間遊走於哲學、文學與戲劇之間,假日熱愛到處郊遊與覓食,近來重拾編與導的樂趣。作者blog:http://hung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