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e5bbbae98193-e782bae4bb96e88085e79a84e5ad98e69c89.jpg

2015年剛剛過去,回顧這一年還有一本重要好書必須在節目中介紹的,就是李文耀博士的新著《為他者的存有:潘霍華的教會──倫理觀》。本書三月甫出版面世,十月便榮獲香港基督教出版聯會第七屆金書獎,評選為「最佳新晉作者(學術)」得獎者和得獎作品。

作者李文耀博士於1992年自香港浸會大學獲文學士(社會學)學位。曾先後擔任母校研究助理、華福中心聯絡員、北角衛理堂和柴灣浸信會社會服務處行政助理,國際醫療服務中心項目幹事(半職)。2000年入讀建道神學院,先後完成道學碩士與神學碩士課程。2003年至2008年任播道會港福堂傳道。後赴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攻讀,專研潘霍華神學、莫特曼神學與吉祖拉斯神學。2013年返港,獲建道神學院邀聘為神學系助理教授,教授系統神學、基督教倫理學及西方哲學等科目。如今是該院副教務長(行政)。公餘他又在新蒲崗潮人生命堂兼任義務傳道教師。論文著作甚豐。

《為他者的存有》一書厚達464頁。作者選取「為他者的存有」為主導,結合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的教會論和倫理觀,一針見血地表達了氏潘神學的重點和精髓。全書共有九章,分別是:第一章「導論──潘霍華的關注」;第二章「教會自成一格」;第三章「上帝在教會的啟示」;第四章「教會乃上帝的形象」;第五章「教會在宣認信仰的時刻」;第六章「倫理乃教會的行動」;第七章「潘霍華論爭戰與和平」;第八章「在及齡世界中的教會」;第九章「潘霍華神學的貢獻和限制」。作者透過大量引述德文原著,務求更清楚、準確地把潘霍華的思想呈現在讀者眼前,旨在全面介紹和探討潘霍華的神學思想。此外,作者在各章加入潘氏適量的生平介紹,讓讀者看到他在不同時期裏發表講論的來龍去脈。

因《追隨基督》和《團契生活》兩本中譯著作廣為華人教會認識的潘霍華,原是德國教會牧師和神學教育工作者者。他又活躍於「認信教會」(Confessing Church),積極參與推翻納粹政權。他在1943年被逮捕,並於1945年在弗洛森比格(Flossenbürg)集中營被處死,為信仰和公義付上了自己的生命。潘氏的神學主張是鼓勵信徒敬虔度日,在世過分別為聖的生活。但在面對政治與公義時,他卻敢於放棄「廉價恩典」,強調信徒要進入黑暗世間,重建上帝眼中的公義世界,與受壓迫的人站在一起。他自己也是這樣以身作則的去踐行,付出生命代價。

《為他者的存有》一書作者文筆流暢,說理清晰,把上帝對教會的啟示和形象光照在信仰宣認和現實處境中,讓讀來自己反覆深思。李文耀這本著作絕對是中文書籍中有關潘霍華神學思想最具深度的一本。潘霍華因著時代的衝擊而作了信仰反思和行動,對當前華人信徒面對的境況,甚具啟示和參考作用。本書不容錯過!

(逄週二與《時代論壇》網上電台同步發放。)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