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風

小時候,家中有一棵膠製的聖誕樹。每逢聖誕節前,父母就會不知從那個地方把這棵收藏得很好的聖誕樹拿出來,大家把一枝一枝樹枝插回樹幹上,再加上各種掛飾和燈飾,聖誕樹便成了。現在想起來,是合家很難得一同努力的時光。但小時候,不是嫌棄聖誕樹的膠不真實, 便是不願與不和的父親一起組合這棵樹。不知從何年開始,聖誕樹不見了,我也沒有追問,只是暗暗開心不用再勉強製造甚麼歡樂氣氛。
這是到英後的第一個聖誕節。自11月開始,英國的聖誕氣氛漸漸濃厚。這兒的聖誕巿集,有很多賣聖誕樹掛飾(baubles)的商鋪,掛飾的價格使人咋舌(20至40英鎊一個!嚇死我了!),但人們仍是很興高采烈地挑選。在街上行走,也很容易見到聖誕樹:街道上、餐館內、家裡⋯⋯大的小的,樹上的燈飾也有多有少,有放於窗前讓街上的行人能夠欣賞,也有收在一旁但難掩其美的⋯⋯有別於在公眾地方很炫耀的聖誕樹,家中的聖誕樹是一個家庭集體建構的故事和回憶。原來西方人有個習俗,是把放在樹上的飾物一代一代承傳下去。試想想,每一件飾物也有它的故事,整棵樹掛滿回憶和祝福:從祖父母輩傳下來的、小朋友年幼時購下的、父母送給新婚的、好友親手造的、給貓貓狗狗咬過的、特地到支持球隊的主場所買的⋯⋯即使是價值天價40英鎊的一件飾物,但一個合適的掛飾,從挑選到送禮、從掛上樹到保存承傳,當中的心思意念,不是金錢可以計算的。除此之外,他們也會把親友送的聖誕禮物放在家中的聖誕樹下,等待拆禮物日時一起拆開。如此,聖誕樹的上上下下,也佈滿著期盼、按捺,以及對傳統的尊重、對家人的愛意。
這樣看來,家中的聖誕樹至少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方面它是集體的,代表著一代接一代的承傳,是傳統;另一方面,它是個人化的,根據自己和家人各自的故事和經歷,透過共同參與而佈置成的一棵聖誕樹,可說是獨一無二、度身訂造的。傳統承傳卻又不失看到每個人的特性,歡而迎之,並把其納入此傳承內。這樣,一個「我的」、「我們的」聖誕樹便形成了。這樹集合了一種歸屬,一種自豪,是一棵「有關係」,「有參與」的聖誕樹。
香港寸金尺土,很少家庭會放置聖誕樹,可能因此,每逢見到商場裡的聖誕樹,總有人排隊要跟它合照。香港商場的聖誕樹以美、閃、奇特(如以巧克力砌成)等為招徠,是商標的一種。在英國,每家每戶也有一棵聖誕樹,而它的意義遠超外觀上的耀眼。聖誕樹,若只是商業招徠,便全被鄙視;若是一式一樣的,便毫無暖意和溫度。聖誕樹可以很大、很美、很閃、很奇特,但拍照過後便跟自己毫無關係了,遠不及家中有溫度、有暖意、有深度的一棵小樹。
其實,聖誕節的好消息,不也是一樣嗎?聖嬰帶來的是好消息,如果這好消息只有一個模式,一個商業招徠般的口號或方程式,便毫無暖意,全被鄙視了。但聖誕的好消息,就像聖誕樹一樣,每家每戶把這個好消息在家中與家人分享,用各人自身的經歷一起建構,便能成就一個獨一無二,且更貼近聖誕真義的好消息——「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路二10)不要懼怕!這是個關乎萬民的好消息,並不是只合乎某些模式的人。路加福音又記載:「這孩子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許多人興起;又要作毀謗的話柄,叫許多人心裡的意念顯露出來;你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刺透。」(二34-35)這個好消息,顯露了當時以為只有他們那個模式的人(猶太人),才可得救贖的這個想法,是律法主義,是「把天國的門關了,自己不進去,正要進去的人,你們也不容他們進去」(太二十三13)。聖嬰的好消息不用懼怕,因為是關乎萬民的。當每家每戶邀請聖嬰進到家中,在沒有懼怕之下,各人把自己所有的分享呈獻時,就可成就一個個真誠、真實、有關係、有歸屬感、有自豪、有份參與的好消息。
來到英國,家的面積大了,但人卻少了。或許是這樣吧,很懷念與家人一起建構自家聖誕樹的時光。原來西方家庭裡的聖誕樹,大部分也是膠造的(笑)。也是,膠製品才可重用,附合環保原則。可是,我們的家是租住的地方,在環境未能確定下的一個家,未知是否還有同樣空間放置一棵聖誕樹的情況下,我倆決定暫不購置,但聖誕的祝福和思念已開始累積:第一個聖誕掛飾,來自我太太的小學同學,她從澳洲寄來了一個小飾物,這一份愛意,是我們在英旅程的第一顆;而我,也為了記念這個第一個在英的聖誕,預備了各一的聖誕掛飾,留待有屬於我們的聖誕樹時掛上。在家裡沒有自己聖誕樹的情況下,我倆偶爾會走到五光十色的公共聖誕樹前合照,湊湊熱鬧。在眾多的公共聖誕樹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家附近一所教堂停車場內的那一棵:它簡簡單單的,只有一串黃色小燈點綴,比對面街道那燈火輝煌的聖誕樹顯得單薄,甚至寒酸;雖然沒有人與之合照,但它就是這樣不恭不屈地站著,述說單純的聖誕福音。
是的,脫去了繁文縟禮,聖誕就是一個給予萬民的好消息。
寫於2021年12月24日17時06分 英國
章題圖片來源:由作者提供
微風
在窒悶之處喜見風,在繁喧之處豈覺風。
神學生態人。與無聲微聲者為伍,以微小的聲音為動物、女性、性小眾與邊緣人吹起涼風。
January 17, 2022 at 9:04 pm
微風寫下了這篇第一個到英的聖誕感言,確有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受。 這也令我想及在港台教會服事時,都有在每年聖誕節前把過往膠的聖誕樹拿出來再展的動作,卻令我想起歐陽修之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今年年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東西方的聖誕樹,可見都有不同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