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紅

注意到港產片《幻愛》,是其於第五十七屆金馬獎獲「最佳改編劇本獎」之後。劇本是電影的靈魂,沒有好劇本不會有好電影,能獲最佳原創或改編劇本獎項一直是電影界極高的殊榮。

電影史上,以思覺失調症為題的經典之作,首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什(John Nash)的真實故事改編的美國電影《有你終生美麗》(A Beautiful Mind,2001年上映),連獲第七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及女配角四項大獎,是部細膩探入患者精神狀態的力作。《幻愛》的格局稍遜於該片,但其剖析現代男女深埋意識裡那層「幻」的迷思,卻是寫實而深刻。

「聖潔」淪為「骯髒」

筆者認為,《幻愛》真正的著眼點並非思覺失調症,而是存在於一般人潛意識裡那種「愛情妄想」。「情慾」是人與生俱來的渴望,上帝起初造男造女並賜福給他們時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創一28),並設立婚姻家庭制度,吩咐「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二24)。誠然,愛情的歡愉與性的享受在婚姻裡是符合上帝的心意,更是蒙祂祝福的;始祖未犯罪前,「當時夫妻二人赤身露體,並不羞恥」(二25)。由見,上帝視夫妻間的性愛為聖潔的關係,絕不骯髒。

當罪入了造物主看為美好的人類世界,原先神聖的慾望逐漸演變成邪情惡慾。時至今日,放縱情慾的世風像狂瀾般席捲世代人心,加上人性本質的軟弱,每每採用逃避方式去掩飾個人生命的問題,而人際間互信的崩裂也讓愈來愈多人封閉在不真實的自我世界裡,「幻愛」在種種原因之下就應運而生。

從思覺失調症康復中的阿樂,幻見率真清麗的欣欣,展開一段幻覺愛情;而性關係混亂的心理系研究生葉嵐,又何嘗不是活在「幻愛」中?外表清純秀麗的她埋藏著極深的黑暗,這種裡外不一的狀態比精神疾病更痛苦!男女關係是葉嵐最大的弱點,她可以奮不顧身地陷進去,面對失去學籍、丟掉人生前途的危機,她依然選擇要與輔導個案阿樂在一起,連阿樂也清楚他們之間不過是一場真實世界裡的「幻愛」,叫她要醒過來。

從「幻」到「滅」

「幻愛」可以埋在個人的想像裡,與劉德華、周海媚等明星譜一段「偽戀情」,甚至成為對方的偽配偶,過著王子公主般幸福美滿的生活。「幻愛」也可以發生在真實人生中,尤其是偷偷摸摸見不得光的禁戀,最易激起夢幻般的熱潮。「幻愛」有共通性,有時是場昏迷式的感情漩渦,有時是濃濃烈烈的浪漫激情,讓當事人陶醉愉悅,產生無限快感。「幻愛」之所以快樂,因為雙方只求自我滿足,不必負任何責任,也不用改變自己去面對及解決問題。活在幻象當下,可以躲開現實中的挫折與不完美。

然而,「幻」是短暫的,「幻」的跟班必定是「滅」。片中,葉嵐要前男友交回她家的鑰匙時,對他表明:「啲感覺無咗就喺無咗。」當她跟阿樂墜入情網、感覺升到沸點時,觀眾可預期往後她也會對阿樂說出同樣的話。她的論文指導教授強調不能對病人做成傷害,不是沒有道理的。背負童年創傷的葉嵐一直游走在「幻」與「滅」的感覺裡,不肯面對自己。

相對葉嵐,阿樂顯得善良憨厚,他清楚自己漸漸將對欣欣的情感,轉移到葉嵐身上。雖然欣欣與葉嵐由同一位演員飾演,觀眾不難分辨誰是欣欣、誰是葉嵐,而阿樂內心始終愛著欣欣,他未因葉嵐放棄學籍要跟他在一起而高興,反而叫她醒過來。劇末,出現在阿樂眼前、笑得天真瀾漫的女孩肯定是欣欣,惟她有如此純真無邪的笑容,這份真就是阿樂深深喜歡上她的原因。

從「幻」到「真」

五年前,教會有位罹患思覺失調症的物理系姐妹,有很嚴重的幻聽和幻覺,經常需要住院接受治療。她的藥量很重,副作用強烈,導致生活混亂一片,日子過得苦不堪言,當時重病住院的女兒非常關心她,頻頻請我為她禱告。這些年間,她時好時壞,卻從不停止聚會,與弟兄姐妹有良好互動,懷擁受教的心,願聽勸導並改變自己。最近,女兒欣喜若狂地告訴我:「她訂婚了,未婚夫是位成熟幹練更敬畏上帝的弟兄,對她尊重、愛護備至。」我聽得熱淚盈眶,對天父醫治的大能充滿感恩。

「真愛」不會止於感覺,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有位英國朋友回憶三十年前在婚禮上,她與先生熱戀得如痴如醉,證婚的牧師卻說了一句掃興的話:「請記住,這種『感覺』不會一直持續。」三十年過後,這對恩愛如昔的夫婦感激牧師當年的恩言,發現「感覺」果真不會一直持續,「真愛」卻在「感覺不再」的日子裡,踏踏實實地走進永恆。

基督的愛真實可靠。被困幻覺多年的姐妹經過穩定服藥,可以正常生活及工作,而且找到「真愛」,預備邁入蒙上帝祝福的婚姻關係裡,是多麼鼓舞人心,令同病相憐的患者充滿希望。

思覺失調產生的幻境可以靠藥物控制,游移於人們生命暗層的幻象則需要真理的光照進來,將黑暗驅走。為世人捨命十架的救主耶穌就是真光,祂要照明我們內裡的光景,將虛幻除去,把祂真實全備的愛澆灌下來,成為人心最終極的滿足。我們是否願意將「幻」交在祂手裡呢?

章題圖片來源


林紅
香港出生,在地球繞了大半圈,目前定居英國,養有三子女。早年於基督教報社任職資深記者及編輯,婚後全職持家,輟筆廿載,被聖靈喚回寫作的初心,成為自由作者。文章散見於香港、台灣及美國的華人基督教報章及雜誌,曾多次獲徵文賽佳作。


關於我們:https://thewritingpeople.net/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