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兆斌

我們今日讀的經文是今主日三代經課其中一段:約翰福音十二章20至36節。
這陣子,我不時思考一個問題:在一個這麼惡劣的社會環境下,我應該如何自處?相信不少弟兄姊妹有思考過類似問題。有人會用文字記下自己的感受,觀察自己的心理變化;有人會寫信給在囚「手足」,希望替他們打氣,表達對他們的關心;有人堅持生活要有規律,因為他們覺得有規律的生活是一種鍛鍊,令自己有更強健的身、心靈以對抗惡勢力;有人則會謹守自己的崗位,因為當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或最擅長的事情上盡力做好,力量就會慢慢凝聚,當時機來到,反抗的力度就會一下子爆發。弟兄姊妹,你覺得在今日惡劣的社會環境裡,自己應該如何自處?
今日讀的經文彷彿就這個問題為我們提供一些思考角度,讓我們理解今天的處境,從而作出相應的行動。在約翰福音十二章20節前發生甚麼事情?是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但我們知道,聖經記載耶穌不是騎著馬進入耶路撒冷,而是騎著驢;祂進入耶路撒冷不是做王,而是準備被釘死在十字架上。20節說,那時有很多人上來過節。那是甚麼節日?是猶太人的逾越節。在這個猶太人的節日裡,聖經卻記載有幾個外邦人——希臘人想去見耶穌。這幾個希臘人應該是慕名而來的。為甚麼這樣說?因為19節表示,那班法利賽人彼此指責對方一事無成,他們承認世人跟隨了耶穌,可見當時耶穌的名聲已傳遍四周,很多人都希望見耶穌,看祂行神跡或聽祂的教導,總之就是想一睹祂的風采。那幾個希臘人找耶穌的兩個門徒:安得烈和腓力,希望兩人向耶穌轉達他們想見耶穌的信息。那幾個希臘人這樣做,固然是想更近距離接觸耶穌,但覺得自己是外邦人,能近距離接觸耶穌一定比猶太人「蝕底」。於是,他們私下找耶穌的門徒,看看有沒有可能作一些「特別安排」。
生死的弔詭
耶穌最後有沒有見到那幾個希臘人?約翰福音沒有記載,但就記載了耶穌如何回答腓力和安得烈。耶穌劈頭第一句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23節)耶穌似乎知道自己的名聲已傳開去,但正是這個時候到了,一個反高潮就來。耶穌接著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性命的,就喪失性命;那恨惡自己在這世上的性命的,要保全性命到永生。」(24-25節)這句話明顯是指著耶穌自己說的,因為上面提及過,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是準備受死,釘在十字架上。無論如何,耶穌在這裡說出了一個弔詭的奧秘,但就用上一個我們容易明白的比喻來表達,就是說,一粒麥子要脫離麥穗,即是死了的意思,落到田裡面,然後才會發芽生長,長出另一棵擁有很多種子的麥的植物,如大麥、小麥。
在我們的基督信仰裡,耶穌被稱為基督,不是因為祂已在地上建立了一個千秋萬代的政權,相反,祂被當時的羅馬政權和宗教權貴殺死。但「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基督宗教之所以能流傳近二千年,很大程度在於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這一件事。一方面,因為耶穌要先在肉身死去,才顯出祂復活的奇妙大能;另一方面,因為耶穌的十字架安慰了很多在不同時代、不同處境受苦的人,令他們明白基督宗教的神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以致相信祂、委身於這個信仰裡。弟兄姊妹,哪一個政權能夠長存二千年?耶穌雖然死了,但祂的說話、祂的生命典範,卻活過了二千年的歷史。
無論如何,耶穌進一步令我們感到震撼。祂說到:「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裡,服事我的人也要在哪裡;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26節)耶穌要我們跟隨祂的腳蹤行,而發生在祂身上的事,同樣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弟兄姊妹,聽到耶穌這樣說,你有甚麼感受?耶穌這番話能否幫我們理解現在的處境?我們的城市已經死了,但她的「死」,卻產生了不少的「生」,不是嗎?看看這一年發生在這城市的事,有多少人醒覺了?又看看緬甸的人民,他們為甚麼團結一致?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沒有退路。政權的真面目,牠的草菅人命,就連不少昔日親政府的人都向牠投下不信任一票。有人預約了打疫苗,也取消不打了。愈來愈多香港人寧願呼吸自由的空氣,也不要腰纏萬貫;他們認定一些非物質的價值,比物質享受更加可貴。另外,很多人犧牲、很多人坐牢,喚醒了我們的堅持、我們的團結、我們香港人的身分。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我將耶穌這番說話連繫到我們今日的處境,不是要指某些人應該被犧牲的。每一個生命都是可貴的,沒有一個生命是「應該」被犧牲的。我只想表達,在今天的處境裡,很多人不是白白受苦、白白犧牲的,他們的受苦和犧牲,會「結出許多子粒來」,會引發身邊很多生機。弟兄姊妹,你又是不是其中一粒被長出來的子粒?在今天的社會環境裡,我們見到很多人被惡勢力折磨以致受苦,你願意因為他們迸發出活潑的生機,為身邊人和下一代帶來希望嗎?
人子被「舉起」的雙重含意
但是,我們知道與惡勢力對抗,我們內心一定有強烈的掙扎,聖經沒有掩飾這個事實。27節說到,其實耶穌內心很掙扎。和合本說,耶穌心裡「憂愁」,但不少英文聖經都指耶穌內心是很“troubled”——這其實表達了耶穌內心很糾結的狀態,曾有一刻求父救祂脫離痛苦的念頭。弟兄姊妹,不要認為上主不明白我們今日的痛苦和掙扎。耶穌道成肉身,祂體會過人世間的苦難,體會過被權貴的迫害。在被打壓的細節上,雖然耶穌跟我們不一樣,但祂被打壓的程度,比我們肯定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即管像耶穌那樣,坦然無懼地把內心的掙扎和軟弱告訴上主。
無論如何,耶穌在經歷痛苦的掙扎後仍然喊出一句:「我正是為這時候來的。父啊,願你榮耀你的名!」(27-28節)上主亦因為耶穌這決定而從天上發出聲音說:「我已經榮耀了我的名,還要再榮耀。」(28節)上主因為耶穌決定行十字架受苦的道路而得榮耀。上主得到榮耀,變相耶穌也得到榮耀。上主可說是親自為耶穌加冕。但29節描述,耶穌身邊的人聽到甚麼?有人聽到那聲音是行雷聲,有人則認為是天使對耶穌說話。弟兄姊妹,原來不是所有人都明白捨棄生命卻得著生命、被人凌辱卻得到上主榮耀的道理。在第30節,耶穌說:「這聲音不是為我,而是為你們來的。」有人覺得,一些被下監的人是罪有應得,其實,被下監的人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想想在緬甸和香港爭取民主自由的人的遭遇,以及他們在人民心裡的位置。耶穌接着說:「現在正是這世界受審判的時候;現在這世界的統治者要被趕出去。」(31節)有人被帶上法院受審,但你想,真正受審的究竟是誰?誰在人民心目中以及史冊上被定罪?「這世界的統治者要被趕出去」,邪惡政權的合法性,早已在國際上蕩然無存了。耶穌說:「我從地上被舉起來的時候,我要吸引萬人來歸我。」(32節)這裡的「舉起」是有雙重含意:一方面是指耶穌被釘十字架,十字架被高舉在各各他山上;另一方面是說耶穌的地位被上主高升,吸引大量人跟隨祂。
弟兄姊妹,有人以為「解決」了某些人,問題就能解決。但某些人即使死了,他們的生命在人們心裡卻永遠長存;有人以為把一些人囚禁,就不會再有人記念他們,但他們卻是被人們日夜記念;有人以為恐懼會叫人折服,誰不知,這更加強人們反抗的意志。弟兄姊妹,我們的福音是弔詭的。這種弔詭的色彩給予我們希望、勇氣、力量,叫我們能在今天惡劣的社會環境中自處。
信從光成為光明之子
在第35節,耶穌說「光在你們中間為時不多了」,這裡是說耶穌在當時快要被釘十字架,與門徒的相處已時日無多。所以,耶穌接著說「應該趁著有光的時候行走」(35節)。今天,我們不是身處耶穌的年代,我們是否就沒有光指引我們在黑暗中行走?我們知道不是的。請留意,第36節記述耶穌吩咐我們要「信從這光」。今天,雖然我們不是置身耶穌當時的羅馬帝國時代,耶穌也不是親身在我們當中,但我們同樣經歷惡勢力的壓迫。然而,我們同樣有一群跟隨耶穌,或是本著耶穌基督犧牲精神行事的人。弟兄姊妹,我們要「信從這光」——即使我們四周如何黑暗,不見光明,我們內心仍要「信」這光,以致我們能「成為光明之子」(36節),秉承耶穌的教導,實踐天國的價值,以我們的行事為人,使其他人感受到光明。
光沒有在我們四周出現,但光在我們內心出現;光不外在於我們,我們就是光;那裡有黑暗,那裡就有光明——願我們向世界彰顥我們福音中弔詭的特性。阿們。
*本文原為作者2021年3月21日,於好鄰舍北區教會觀塘聚會處之崇拜講道講章,內容經編輯修訂。
何兆斌
神學人,深信信仰與神學不可分割——生活需要神學,神學即生活。著有《神漂——本地神學札記10堂課》。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