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早於1972年12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3038(XXVII)號決議案,訂定每年10月24日為「世界發展信息日」(World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Day;或稱「世界發展新聞日」),作為1970年同日通過《聯合國第二個發展十年國際發展戰略》的具體實質推展。

設若信息就是訊息,廣義地說,一切存在都有信息。人的五官是信息的接收器,它們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信息。然而,也有大量信息是人的五官不能直接感受的,需要通過各種手段、發明來感知發現。信息可以交流,還可以被儲存和使用,包括能看到、想到,或者做過的事情,都是信息。人類已進入信息化社會,若離開信息的傳播和交流,人們無法取得進步。為此,聯合國大會認為,改進傳播信息和動員輿論,特別是在青年人間,將增進對發展問題的認識,從而促進國際合作,在發展領域中作出努力。

將近半世紀過去,傳播科技經歷了革命性翻天覆地的改變,加上網路興起,將無限空間、無限地點、無限數量的數據處理器(包抬電腦和智能手機)接連,迅速將人類帶入嶄新的網路世界。在網際網路上,每個人都可以發表獨立見解。多年前新聞「部落格」興起,大量「公民記者」(citizen journalist)出現,幾乎取代了傳統媒體和專業記者的角色。如今各式社交平台、網台和「網紅」湧現,其與海量網民結合,成為帶動意見和「風向」的新動力,加上不同意識形態和虛假新聞(fake news)的攪擾,誰來守護、把關(gatekeeping)?近如「新冠肺炎」因名稱與源頭追查已在國際間弄得沸沸揚揚,劍拔弩張!教會又豈能獨善其身?

明尼蘇達大學新聞學者貝斯(Abraham Z. Bass)在1969年為新聞守門運動理論作修正時,提出「新聞事件二階段守門」的說法:第一階段是當新聞在採訪未曾加工時,第二階段是消息成為完成的產物傳達給公眾時,守護和把關都不能鬆懈。在查證信息真偽時,兩階段守門比對最能叫假的事物無所遁形!

社會、政治事件需要守門,信仰的事更需要有能、有識之士用力把關,分辨福音真偽。深願藉今年「世界發展信息日」喚醒此間教會和信徒留心,而發展信息最成熟的表現盡在懂得分辨,才能真正經得起百般考驗。

*原載於《基督教週報》(2931期 / 2020年10月25日)

章題圖片來源

陳培德牧師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關於我們:https://thewritingpeople.net/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