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紅

小小的香港,在地球上只有一點,卻掀起滾動全球的幾個大時代!

每個大時代都總有排山倒海的移民潮,湧往世界其他角落。其中,與她關係密切的英國自不在話下,各大城市的唐人街塞滿了港式酒樓、茶餐廳及燒臘店,廣東話快人快語地在當中穿梭往來。華人社區中心盡是早期的老一輩香港移民,就連華人教會也以港人為主,主日崇拜散會後的茶點是「熱辣辣」的廣東粥、炒麵、炒飯,更有阿嬸端出一鍋煲上七、八小時的正宗老火湯,給大夥異鄉人解解鄉愁。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香港這小漁港開始轉型成工商業城市,使新界鄉村的農業經濟體系逐漸崩解。不少農村原住民為了「搵食」移居英國,掀起一波港人移英潮,餘波蕩漾了幾十年。許多移英港人從身無分文「屈」在餐館打工,到成家置業、兒孫滿堂,走過「客在異鄉為異客」的種種辛酸。

多年前,在華人教會與一班我父母輩的伯伯阿姨「他鄉遇故知」,一起事奉上帝。他們老實、坦率又平易近人,想增添唱詩的親和力,有人將福音歌詞填入香港舊時代的流行曲裡,讓大家「舊曲新唱」。令我最難忘的是,他們將周潤發和趙雅芝領銜主演的《上海灘》主題曲變成培靈詩歌,唱得氣勢磅礡、激越昂揚,恰若聖靈復興之浪已滔滔不盡滾滾來!

這些長輩大多不懂英語,卻克服萬難久居英國並養兒育女,實顯獅子山精神的堅韌不凡!阿姨形容:「整天關在廚房炒炒切切、洗洗刷刷,不跟『鬼』(指英國人)接觸,學『雞腸』(指英文,因英文字長條狀而得名)有甚麼用?」話雖如此,她收到滿紙「雞腸」的信都得靠年輕一輩翻譯解釋。我也幫過長輩們「翻雞腸」,想他們對此生未學好英文都深感遺憾吧!

但也難怪他們,終日關在油煙瀰漫的空間,充耳是吵雜的水聲、切剁和鑊鏟聲,偶爾夾雜些粗鄙的「港式三字經」,日子過得失卻價值感,只為生存而生活著,自然無心上進多學新知。幸好,華人教會使他們在異域找到家的歸屬感,透過參與配搭事奉,那怕是排椅子、招待、打掃會堂、安排愛宴的伙食,都讓長輩萌生為上帝獻上心力的自豪,而非只是被擠壓在底層生活的天涯淪落人。

我幾次受邀於主日講道,事前都絞盡腦汁,懇求上帝賜我信息,深怕內容無法切入人心,害會眾頭昏昏、聽得格格不入,都打呵欠「找周公」去。有一次,我翻到哥林多前書十二章提到「屬靈的恩賜」,靈動間寫出一篇「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講章。站上講台當天,我從美國大型教會主任牧師華理克(Rick Warren)的名著《標竿人生》裡「上帝造每個人都是有目的的」這句話說起,現場馬上瞪來無數雙大眼,正拭目以待我的下文。

為了講解「聖靈隨己意分給各人不同恩賜」的真理,我分享了一位老弟兄的故事。他每主日會前都忠心地邊禱告邊排椅子,後來排出一種奇特的恩賜,令坐在椅子上的會友有受教的心聆聽證道,牧師見狀,對這位不顯眼的阿伯視若珍寶,偶爾未見他出席主日,馬上抽空關懷探望他,擔憂他的恩賜被其他教會的人發現,將他「挖角」。接著,我又引用幾個與香港有關的事跡作為例證,解釋「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它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林前十二23),而且「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十二24),只為「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十二25)。

不知怎地,我講到哽咽,激動落淚。台下盡是貫注全神地聆聽的神情,彷彿耶穌釘痕的手摸著會眾的心坎,將他們裡面久被忽略的感覺吸出來。會後,幾位長輩對我說:「很久未試過聽道可以從頭聽到尾,『周公』不來煩!」我深明,長年寄居他鄉又無法融入英國社會的草根港人,那份失落與自卑感有多深厚,而明白上帝珍視每個人是有目的地存在,又讓他們多麼扎心,長輩們感受到生存的尊嚴,重新得著力量喜樂地生活。

歲月流逝,伯伯阿姨在英國長大的子女都成了“Bananas”*。融入英國社會,滿口皆是流利的英語,對廣東話的認識只剩下顯淺的日用句子,毫無深度可言。昔日同父母待在華人教會的年輕人,跟許多華人留學生也到了英國本地教會去。繼後,華人教會湧入大陸新移民,證道要國、粵語並用,雙語俱全的會友並不多,大家言談間,洋溢著「不鹹不淡的國語」。後來,大陸人士愈來愈多,英國不少中國城割去一半,分給他們經營大江南北的家鄉菜館,一些華人教會也以大陸會友為主,原先聲勢浩大的香江移民漸漸成了「小眾」。  

闊別華人教會多年,是嚴峻的新型肺炎疫情令我惦念起昔日同工的伯伯阿姨,憂心他們的健康,遂去電慰問。電話裡,阿姨娓娓道出教會的現況:網上聚會令不懂操作電腦的長者流失,不少新移民會友為了打工賺錢,早在英國政府頒下禁足令前已無暇出席教會聚會,年輕人也跑得七七八八,目前只剩下忠心的香江老會友留守在上帝荒蕪的家裡⋯⋯

聽到她無奈地訴說這些凋零的景象時,我情不自禁,眼前湧現起香港轟轟烈烈的2019年,這顆燦爛的東方明珠從未如此熠熠生輝地照亮全世界,成為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身為香港人不可避諱,我們都在一個嶄新的大時代洪流裡。跟阿姨天地南北地聊著聊著,不經不覺間,我倆的話題也駛入了「大時代」的方向。

「唉!我們回不去了。」阿姨的氣嘆得又長又重。

「他們可以來啦!」我在電話筒另端話鋒一轉,振奮地說:「上帝正在掌權啊!」

阿姨聽畢,聲調馬上拉響高八度:「是啊!怎麼沒想到呢?」她昔日那股火熱的氣團重新捲起,激昂地說:「香港教堂那麼多,一定有不少基督徒。等新一批香港教友過來,華人教會注入新血,復興就有望了。」她正道出我的心裡話。

多年來,隨著基督教會在香港蓬勃擴展,已產生一大批中青輩的基督徒,他們目前都身處大時代,將如何滾動這擾攘不休的世界?各地的華人教會又將如何回應?

*編按:通常對黃種或亞裔人士的稱謂,指他們長著黃種人的臉,但卻以西方文化價值體系生活。

章題圖片來源

林紅
香港出生,在地球繞了大半圈,目前定居英國,養有三子女。早年於基督教報社任職資深記者及編輯,婚後全職持家,輟筆廿載,被聖靈喚回寫作的初心,成為自由作者。文章散見於香港、台灣及美國的華人基督教報章及雜誌,曾多次獲徵文賽佳作。

關於我們:https://thewritingpeople.net/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