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兆斌

我們今日讀的經文是三代經課其中一段——列王紀上十九章9至18節。但我們會多讀一點點,由十九章1節開始。
在進深理解經文之前,我想先問一個問題:有沒有人問過你,聖經是甚麼?你會如何回答?一個很多人回答、我們幾乎認為是標準的答案,就是「聖經是神對我們的教導」。這答案是對的,不過,一些信徒會以為這答案是指上主單向地向我們灌輸的教導,我們只是一味地接收教導信息。但我們知道聖經不是這樣的。聖經同時記載了上主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這互動關係以幾種方式呈現,例如,以立約形式出現,像舊約中耶和華與以色列百姓立約。這立約關係又會衍生另一種互動,就是當以色列人背約,耶和華會作出不同反應,當以色列民族悔改回轉,耶和華就重新接納他們。第三種互動關係我們較少談及,就是一種拉扯、角力的關係。例子就如創世記的雅各與上主的使者摔跤,又如先知約拿與耶和華玩追逐遊戲“Catch me if you can”。今日我們讀的這段經文,正是呈現上主與人之間的角力,一種令人印象深刻並很值得我們反思的關係。
與巴力先知決戰之後
第十九章之前發生了甚麼事呢?北國的以色列先知以利亞,向當時的亞哈王發出挑戰,叫亞哈拜的神巴力,其下先知以及一批以色列民眾到迦密山上去。巴力先知與以利亞在山上各自築了一座壇,在各自壇上放了柴,並在上面放了牛犢。以利亞向巴力先知和亞哈王表示,要看究竟巴力還是以利亞信的耶和華才是真神。方法很簡單,就是在巴力先知與以利亞不點火的情況下,看哪一邊祭壇的牛犢著火焚燒,如此就顯示誰的祭壇所代表的神是真神。結果,巴力的先知又叫又跳,他們壇上的牛也沒有起火燒著。相反,以利亞叫民眾在自己祭壇的溝邊注滿水,及後以利亞向耶和華呼求,壇上的牛就被燒著,連溝裡的水,甚至塵都被燒乾。最終,當然不只巴力被羞辱,亞哈王也被羞辱,巴力的先知更被醒覺了的民眾捉住,被拉到第二個地方殺死。
亞哈王的妻子,即王后耶洗別知道這事後,非常憤怒,覺得自己也被羞辱了。於是她發出追殺令,誓要捉到以利亞,將他殺死。第十九章就是在這背景下展開的。
上主的供應和安慰
以利亞知道自己被追殺的消息後就逃走,像今日幾位香港人因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被迫遠走其他國家。第3節記載,以利亞逃到別是巴——別是巴是一個離開了以色列北國,在南國猶大境內的地方。來到這地方,以利亞覺得似乎比較安全了,於是他坐在一棵羅騰樹下。
或者,當時以利亞回想自己為耶和華做過的事情,再看看自己要「著草」的光景,內心充滿許多委屈,他竟然向耶和華求死,說自己與歷世歷代的先知一樣,都是沒好下場的(4節)。這個畫面,實在令我們聯想起另一位先知約拿,同樣在樹下向耶和華求死。無論如何,耶和華沒有第一時間責備以利亞。以利亞在曠野走了一日,實在太累,於是,他在樹下睡著了。耶和華就派遣一位天使,在以利亞身旁放下熱騰騰的烤餅和一壺水(5-6節)。這裡的記載,明顯是要以利亞回想自己過往的經歷,就是在第十七章記載的事情。那一章說,以色列遇上旱災,耶和華就叫以利亞往約旦河東去。在那兒,耶和華吩咐烏鴉叼餅和肉給以利亞吃,又叫以利亞喝溪裡的水維生。及後,耶和華叫以利亞去一個寡婦那裡,指那寡婦會供養他。以利亞去到寡婦家就對她表示自己想吃餅,誰知寡婦說她家裡沒有麵團,做不到餅,裝油的瓶亦只剩下一點點油。但是,耶和華透過以利亞施行神蹟,令麵團和油都變得不缺。於是,寡婦做餅給以利亞吃。說回第十九章,耶和華為以利亞提供熱騰騰的烤餅和一壺水,明顯是要以利亞回想起,自己從前是如何被耶和華看顧和供應的。耶和華同時要讓以利亞知道,即使他埋怨耶和華,耶和華仍然會照顧他。
當我們遇到困難,甚至因此埋怨上主時,上主都不會撇下我們不顧。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呢?就是當上主在困難中看顧我們時,會勾起我們從前被上主看顧的回憶。我回想,過往四、五年讀神學的時候,每一次接受到經濟援助,都會想起我讀第一個神學學位時的一次奇妙經歷。那時,我辭了工作讀神學,戶口的錢不多,需要寫信給弟兄姊妹向他們眾籌,但由於入學前籌到的錢不算多,所以我在學期間仍然要籌錢。我記得,那一年的冬至,我去街市買菜,再去櫃員機取錢,我發現,戶口的存款竟然多了一筆錢!那筆錢銀碼不算大,但在一個沒甚麼錢的戶口,它的出現就變得格外顯眼。那日是冬至,是冬天黑夜最長的一日,那日天氣也寒冷。我見到那金額,猶如在黑暗裡見到一點點光,內心感到一點點温暖。至今,我仍不知道那筆錢是誰給我的,或許是讀過我代禱信的弟兄姊妹給我的。無論如何,我想不到小時候聽主日學老師講過的故事,就是海外宣教士打開信箱,收到匿名人士的金錢幫助,支持他們的生活;類似故事,竟然發生在我身上。
四、五年就這樣過去。這段時間,我對自己的生命,以至自己與上主的關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上主的供應和看顧能改變的,原來不只是我們眼前、當下的困難,還有我們如何看待我們整個生命、我們身邊的人,以及整個世界。但願我們不要輕輕略過上主給我們的看顧和安慰,以致我們對我們和上主之間那互動的關係,有更深刻的理解。
雄心受挫轉向上主發怒:自恃的反映
無論如何,以利亞對耶和華這次供應,似乎輕輕帶過、不太重視。第6節記載,以利亞吃了餅、喝了水就立刻再睡。聖經記載,他在曠野走了四十晝夜,到了何烈山。「四十」這數字,以及何烈山這名字,就令人聯想起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聖經這裡表達,以利亞跟摩西一樣,與耶和華直接對話。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利亞就覺得自己拯救以色列人。不過,以利亞同樣像摩西,向耶和華發怨言。以利亞向耶和華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上帝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人,他們還要追殺我。」(《和合本修訂版》,下同)請留意,以利亞這番話,在第十九章出現了兩次,分別是第10和第14節——可想而知,他這番話背後反映的委屈,是何等的深、何等的重。
或者你會問,耶和華不是已經供應、安慰了以利亞嗎?為甚麼以利亞還要向耶和華發脾氣?以利亞說,「只剩下我一人」,顯示在他心目中,在所有以色列人裡,只有他一人能稱得上義人。並且,他說他向耶和華大發熱心,是要表明他怎樣雄心壯志地為耶和華做事。但是,以利亞要逃命、流浪曠野,他的自傲就被磨蝕,他的雄心遭受挫折;他內心積了很深、很痛的委屈。所以,以利亞才比之前向耶和華發更大的脾氣。
我們火熱地為上主做工是很好的,但在這過程中要小心,小心這種火熱可能同時挑旺我們那團自視過高的火。沒錯,人是需要被肯定、受安慰的,而耶和華的確已經肯定和安慰了以利亞;但當一個人愈雄心壯志地做一件事,特別是當他/她大量地付出了,或者他/她的雄心壯志獲得了一點成績,卻換來無比危險的後果時,他/她就有機會看高自己的地位,認為自己沒有被上主好好愛惜,忘記了一切是謀事在人,最終成就的是天,是上主。他/她一旦遭遇挫折或不如意,昔日對上主的熱心彷彿一下子反彈,變成對上主的埋怨。不知道你有沒有經歷過,或者見過身邊的人有類似「過山車」的感受和表現呢?
叫地動山搖同時發出微小呼喚的上主
那麼,耶和華如何回應以利亞呢?耶和華叫以利亞站在祂面前,然後作出一系列「神顯」(theophany)的現象,好像地動山搖,烈風吹來又有山崩石裂那樣。在每次出現這些自然異象時,聖經有趣地記載,耶和華不在這些異象中,更有趣的是,祂在一系列異象出現後,發出了微小的聲音,呼喚以利亞。
上主是一位大能的上主,祂能夠翻天覆地,叫地動山搖。坦白說,上主要成就某件事情,是不需要靠你或我的。今時今日,上主在跟惡勢力下一盤極大的棋局,祂要在這棋局中成就某些事情,我們可能害怕得不希望自己參與或牽涉其中。但是,上主用微小的聲音呼喚我們,對以利亞,也對我們說:「你在這裡做甚麼?」這個問題出現了兩次,分別是第9和第13節。如果我們細心想一想,就會覺得這問題挺有意思,是有多過一重含意的。它一方面似乎表示上主在問我們:「你喺度做緊乜呀?你有無為我做一啲有意義嘅嘢?定只係喺度浪費時間,無做好我託付你嘅工作?」另一方面,這句又好像表示:「你以為你喺度做緊乜?!你以為你宜家做緊嘅嘢好了不起呀?你以為我一定要靠你先至可以成就到事情咩?!」我們如何看自己現在為上主所做的事情?我們要小心變得亢奮,高估自己的重要性。我不是針對某些人,乃是真心地提醒每個人,包括我自己。上主讓我們參與祂的計劃——一盤很大的棋局,那麼,我們就要懷著戰戰兢兢、不亢不卑、盡力卻甘心讓上主決定一切的態度,好好做我們手頭上的工作。
上主供應繼承者和同伴:消除孤獨與自恃
耶和華沒有繼續與以利亞角力、糾纏下去。在第15節,耶和華跟以利亞說,要他去膏哈薛做亞蘭王,又膏耶戶做以色列王,並膏以利沙做先知,接續他的位置。耶和華在第18節又說,祂在以色列中留下了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未曾親吻巴力的。耶和華對以利亞這番吩咐意味深長:首先,耶和華要讓以利亞知道,人是可以與神角力的,但最終,人應該要按耶和華的吩咐、命令行事;第二,耶和華說祂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這一方面要讓以利亞明白他不孤單,另一方面,耶和華似乎語帶幽默又諷刺地跟以利亞說:「噢,你成日話全以色列中只剩下你一個義人咩?唔好意思,才不是呀!以色列裡面仲有七千個義人,同你一樣咁企硬,無向巴力屈服呀!你唔好以為只有你一個義人囉!」第三,耶和華對以利亞說,有人會接續他的工作。耶和華彷彿要告訴以利亞:你不想為我工作,我自會安排另一些人接替你的工作。耶和華又好像要告訴以利亞,這個世界「無話無咗邊個唔得」!事實上,我們不知道以利亞最終有沒有膏哈薛作亞蘭王、膏耶戶作以色列王,但以利亞肯定沒有見證這兩人做王——根據列王紀下第二章的記載,在兩人登基之前,以利亞已被耶和華以旋風接走升天去了。根據列王紀下往後的記載,反而是以利亞的徒弟以利沙,見證到哈薛和耶戶分別作了亞蘭王和以色列王。
上主除了供應我們肉身或經濟的需要,亦關心我們心靈和態度的健康。上主給予我們同伴和繼承者,一方面是要消除我們的孤獨感,同時給予我們希望。另一方面,祂告訴我們不要自恃,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同路人的存在,表示不止你一人向上主大發熱心,上主亦不是只「錫」你一個人;繼承者的出現,亦似乎是要調整我們的心態,讓我們明白上主的工作,是有一代又一代人接力的,我們為耶和華工作,或許有些成果最終也未能夠親眼看見。被耶和華接走的以利亞的確好像摩西,因為摩西最後也沒有進入迦南地,並由約書亞接續他擔當以色列人中領袖的位置,帶領以色列人去應許之地。我們要時刻謙卑。上主不是沒有你就不行的,不要高估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不要有「捨我其誰」的幻想。我們需要的,是把自己看得合乎中道、不亢不卑。
漫長路上與上主深刻互動
第9和第13節的《和合本修訂版》翻譯頗有趣:第9節提到「看哪」,第13節則是「聽啊」——它們好像表示列王紀上的作者很熱切地希望讀者投入以利亞與耶和華的互動關係中。如果是這樣,那麼讓我們想想,在整個以利亞與耶和華角力的故事裡,有哪些話令你印象最深刻或最觸動你呢?是耶和華在第18節說「我在以色列人中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親吻巴力的」?還是第9和第13節耶和華那個「你在這裡做甚麼?」的詰問,要你撫心自問?這些可能都是故事帶給你的另類「金句」。而第7節,就是當我預備講道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那一節指,耶和華對以利亞說:「起來吃吧!因為你要走的路很遠」——我們要走的路很遠。
在一條漫長的路上,灰心、失望、埋怨,以至向上主發脾氣是會不時發生,也是可以理解的。以利亞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一條困難崎嶇的路上,人難免會與上主角力和糾纏。但在這場角力中,上主會供應、安慰我們,更重要的是,祂會循循善誘地教導、感化我們,令我們想通很多東西。但願我們時刻反省自身與上主的互動關係,以致今日我們在各自要走的艱難路上,走得更踏實、更穩重、更有智慧。阿們。
*本文原為作者2020年8月8日及9日,於好鄰舍北區教會粉嶺聚會處之崇拜講道講章,經編輯修訂。
—
何兆斌
神學人,深信信仰與神學不可分割——生活需要神學,神學即生活。著有《神漂——本地神學札記10堂課》。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