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黃敏婷

《釋經沒有專利權》
作者:鄒賢程


初信主時的讀經心態是將釋經部分交給權威與學者,將他們的分析看作接近無誤地接受。然而,釋經書往往充滿神學、原文、背景等既冗長又艱深難明的內容,讀者要掌握重要精華和結論,往往採用捷徑式的閱讀方式,快讀分析,詳讀結論;陷入這種不經思考便全盤接受過來的愚昧學習方式,結論未經深思,只能享受震撼閱讀的一刻,很快就忘記讀過的內容,甚或在分享時,只剩下「甩皮甩骨」的印象,這樣的認識說不上是認識吧。我們有時閱讀了一些有權威性的釋經書後,會害怕自己讀聖經、解釋聖經,擔心總是會出錯和誤解,以致不敢分享領受,害怕錯用經文,貽笑大方。

《釋經沒有專利權》是一本鼓勵基督徒自己讀經和釋經的書。作者鼓勵我們要放心讀,更要多欣賞自己的發現;他引用個人讀聖經的經驗,指出讀經時要擺脫一些傳統的枷鎖和心理障礙,找出其中的趣味和意義,十分易讀和易明。

不過,這本書並不是從頭到尾,只有易讀、易明和有趣的感覺。讀懂舊約才更懂新約,作者在第二部分「讀通新舊約,看得廣一點」裡,將聖經新、舊約連結起來,例如:以賽亞書對路加福音(第11篇「耶穌宣告上帝的禧年,為何被趕出教會?」)、民數記對馬太福音(第14篇「為何耶穌不再喝葡萄汁?」)。在第四部分「原文解讀,發掘興趣」中,作者引用文法上的動詞、分詞形式的「去、施洗、教訓」,以及不單是主動詞,更是命令式主動詞的「作門徒」,來思考經文的重點(第22篇「大使命——一個動詞決定你的正確使命」)。你會發現,雖然作者是自己釋經,但並非天馬行空的想像,而是經歷更多的學習過程。

這是一本有進路的書,讀下去便發現,內容一點也不簡單。例如第28篇「使徒行傳的方言現象」和第30篇「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到底作者要挑戰傳統,還是別有用心?然而,他不會嚇怕你,在每篇最後「一點點發現」中,作者的分享就像輔導一樣,扶正讀者的心,其中一篇這樣寫道:「上述的觀點是神學上的一個爭議。也告訴我們,同一本聖經可以發展出不同的神學觀念,結論可以是相對的⋯⋯那麼,我們讀聖經會不會很危險⋯⋯會不會錯信別人所言⋯⋯這不是藉口,反而這提醒我們,不要把自己的看法絕對化⋯⋯這也不應妨礙我們今天努力求知的精神。」他從本書的開頭就帶出一種想法:要找到讀經的樂趣,也不要盲目相信權威;啟動你思辨的心,開放你的心靈,使你知道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將所認識的經文或理論,不斷地重新思考,並在發掘的過程中,不會再覺得沉悶,不會一味的老調重彈,這才是樂趣所在。作者常常提醒讀者,毋須同意他對經文的理解,也不用跟著他的方法(所以他不談方法和理論),他鼓勵讀經的人要走出自己的路來。

讀聖經最重要的不是趣味,而是得著主話語的教導,使自己歸正學義。作者能夠在趣味和嚴謹之間取得平衡教導,以發掘興趣起步,吸引讀者讀下去,然後提醒讀者也應該參考客觀資料,認真細想,到底這是一本很簡單的書,還是不簡單的書?或者每個讀者可以自己評論,但不論怎樣,這是一本男女老幼都可以共賞的書籍。

信徒閱讀運動

陳培德牧師在《第一屆信徒閱讀運動——寫在前頭》中揚言要創造一個「齊來閱讀」的新景象,這也是德慧一眾的願景。德慧文化自創立(2006)以來都秉持不變的信念:以閱讀更新文化,於生活踐行信仰,這同樣是《信徒閱讀運動》的宗旨。我們致力形塑一群懂得閱讀世界症候、勇於道破謊言,堅持以文字滋養生命的群體。因此,《信徒閱讀運動》是一場生命革命,也是一場推動教會更新的運動。我們誠邀香港各教會參與其中,一同透過閱讀更新思想,轉化生命。

懶人包了解更多
第一屆信徒閱讀運動小冊子
第二屆信徒閱讀運動小冊子

關於我們:https://thewritingpeople.net/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