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volf-80

2007年底,耶魯大學教授沃弗(Miroslav Volf)的經典著作《擁抱神學》(Exclusion & Embrace : A Theological Exploration of Identity, Otherness, and Reconciliation, 1996)中譯本面世(校園書房出版社編入「里程碑」系列),讓華人信徒開始認識這位神學家的作品和思路。該書英文原著出版後,立刻被《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評選獲1996年年度書獎,並推許為二十世紀百種最具影響力神學著作之一。2002年,本書又榮獲路易斯威勒大學葛拉夫麥爾宗教類獎(Louisville Grawemeyer Award in Religion)。沃弗在工作、和好、記憶、公共等神學領域的學術成就都深受肯定。

沃弗出生於1956925日,出生地是前南斯拉夫奧西耶克Osijek;今屬克羅地亞東部邊境)。五歲時舉家遷居至多元文化城市諾維薩德(Novi Sad;今塞爾維亞第二大城市),在那裡他父親負責一個五旬宗信徒小社群的牧養工作。沃弗童年便經驗雙重被邊緣化。在宗教上,他們是五旬宗信徒,是住在奧西耶克天主教徒和諾維薩東正教徒當中的少數;堂會又是基督新教中的細小教派。政治上,南斯拉夫是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國度,反對和壓制信仰自由,對神職人員更是嚴密監控。

他從小在受歧視和資源匱乏中長大。少年時曾因著師長和朋輩的壓力與異樣眼光,對家裡的信仰感到厭煩和沉重。但他進入高中時,成了學校裡唯一公開承認信仰的學生,開始認真思考基督信仰為何和如何仍是合理的,於生活方式上富智慧和有益的。這些被邊緣化的經驗,是孕育著他成為神學家的開端。

沃弗除了受父母和保姆影響外,姐夫庫茲米Peter Kuzmič是他思想的啟蒙者。十五歲時,身為學者的姐夫指引他閱讀羅素(Bertrand Russell)著作《西方的智慧》(Wisdom of the West),開啟他對神哲類書籍的興趣,並廣泛涉獵魯益師(C. S. Lewis)、巴特(Karl Barth)、潘能伯格(Wolfhart Pannenberg)等大師作品,又讀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和馬克思對基督教信仰批判的論述,繼而是祈克果(Søren Kierkegaard)和尼采著作。十八歲前,他已開始有站講台教導的經驗。

沃弗後來進入薩格勒布大學(University of Zagreb)攻讀哲學,同時又在薩格勒布福音神學院(Zagreb’s Evangelical-Theological Seminary)修讀古典希臘文,1977年以最優異學業成績(summa cum laude)畢業,畢業論文是有關十九世紀德國神學家費爾巴哈的。同年他轉往美國福樂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攻讀文學碩士學位,兩年後再以最優異學業成績畢業,主要研究解放神學和早期婦女神學,開始了他在公共神學領域上的探索。

19801985年,沃弗終如願到德國杜平根大學(University of Tübingen)攻讀博士學位,追隨當代神學巨擘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學習。他獲校方頒贈獎學金(an ecumenical scholarship from the Diakonisches Werk),還可入住著名的Evangelische Stift(曾是費爾巴哈、黑格爾等的故居)。他的博士論文是有關從馬克思的勞動哲學去研究對德國理想主義哲學和英國政治經濟的制約(Zukunft der Arbeit, Arbeit der Zukunft: Der Arbeitsbegriff bei Karl Marx und seine theologische Wertung, 1988),又一次為他帶來最優異學業成績畢業,獲頒「新晉學者獎」(the Leopold Lucas Nachwuchswissenschaftler Preis)殊榮。期間他曾在198310月至次年10月返國服強制兵役。

此時,沃弗父親擔任南斯拉夫五旬宗教會的總幹事,協助父親把克羅地亞語教會月刊Ivori重組改版,參與編務達十年之久(1979-1989),使該刊物園地成為許多創作者的孕育搖籃,也為他日後學術著作寫作奠定良好基礎。19841991年間,他成為薩格勒布福音神學院講師,講授系統神學,該校後來遷往他的出生地奧西耶克。

1989年,他獲著名德國洪堡基金the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通過具備認可教授召命資格(Habilitation for a call to a professorship),獲頒贈獎助學金在杜平根大學作博士後研究,論文題目是「三一神論與聖餐」(Trinität und Gemeinschaft, 1996),研究基督教合一與國際五旬宗運動(本書英譯本是After Our Likeness: The Church as the Image of the Trinity, 1998)。1994年,他完成博士後研究學位(Dr. theol. habil.)。在德期間,除了深受莫特曼影響外,他又特別推崇馬丁路德,還把路德的名著《基督徒的自由》譯成克羅地亞語出版。此後回國,他在貝爾格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Belgrade)繼續潛心研究哲學。

1991年,沃弗被福樂神學院邀聘擔任系統神學副教授,接替恩師Paul King Jewett行將退休的教席,至1997年晉升為教授。2000年,他獲《今日基督教》推選為「五十位40歲以下福音派領袖」中五位當代最傑出聖經學者之一。1998年,他獲耶魯神學院(Yale Divinity School)邀請擔任Henry B. Wright系統神學講座教授,直到如今。2003年,他創辦耶魯信仰與文化中心(Yale Center for Faith & Culture),希望透過神學研究和領袖發展,推動在生活上全方位踐行信仰,實現他主張的「有腳的神學理念」(theological ideas with legs)。他跟妻子Jessica以及兒女NathanaelAaronMira,在神學院附近的康涅狄格州小鎮吉爾福Guilford)定居。他經常往返美國和克羅地亞之間,在東歐和中歐等地講學。

沃弗的論著甚豐,除了博士及博士後研究論文外,中譯最早出版的著作是《擁抱神學》,書的子題是「有關身分認同、異己性與和解的神學探討」。克羅地亞裔、成長於前南斯拉夫的沃弗,從小對巴爾幹半島同胞所受的苦難有很深刻的體會,他讓讀者看見世上有排他異己問題,自己也在這問題上受過很大的傷害。本書結合了他的經歷見證、道德熱忱與神學學養,帶領讀者進入複雜而分裂的世界裡,從而看見暴力所帶來的絕望,如何透過人們種種對「他者」的排斥行為持續不斷地循環下去。他找到了希望,卻不是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所提供的答案,而是來自福音的核心與挑戰:受苦之僕人耶穌,祂那受過傷害卻帶有醫治大能的懷抱。在沃弗多重國籍的身分下,巧妙融合了神學卓見、歷史視野和人性洞察,豐富且能啟發人心:「要擁抱基督信仰的中心,就必須被拉離舒適圈,進入標示著要委身愛仇敵的危險區。」新約常用筵席的比喻描述和好的世界,因著耶穌在十字架上泯了冤仇,受害者與加害者可以彼此饒恕,彼此擁抱,一同坐席吃喝,一同享受上帝恩典。

沃弗的第二本中譯著作是《白白捨去──在恩典被剝奪的世界中繼續給予,繼續饒恕》(友友文化,2009Free of Charge: Giving and Forgiving in a Culture Stripped of Grace, 2005)。本書獲選為英國坎特伯里大主教大齋期圖書(Archbishop of Canterbury’s 2006 Lent book),是一本精闢的基督教信仰導論,力邀人們將基督信仰當作生活方式來活出。本書以神的慷慨和基督所作的犧牲為出發點,探討踐行給予和饒恕的問題。沃弗廣泛從大眾文化與文學、神學原始資料汲取菁華,針對保羅對於上帝恩典的看法和馬丁路德對此看法的詮釋所締造的扎實架構,編織出他豐潤富饒的見解。他將神學的菁華與靈性融合,鼓勵我們在生活中要仿效神的厚賜與饒恕來待人。

第三本中譯著作是《記憶的力量──在錯誤的世界,邁向盼望》(校園書房,2012The End of Memory: Remembering Rightly in a Violent World, 2006)。本書榮獲《今日基督教》2007年度文化類書獎。《記憶的力量》主要處理遺忘與饒恕有何關係。「我要問的是,一個不希望憎恨或忽視加害者、而是去愛他們的人,要如何記住他所遭遇的惡行。」這一課題是延續及深化前兩部著作的主題討論。基督信仰教導我們要愛仇敵,而愛裡包含饒恕,那麼記憶就應該順從愛和饒恕的引領方為恰當。沃弗曾入伍服役一年,由於妻子是美國人,在軍中受盡歧視、懷疑、被監禁、受審,這是一段飽受威脅的可怕歷程。九零年代南斯拉夫解體後發生種族迫害和集體屠殺暴行,讓沃弗後來特別思考「記憶與公義」、「擁抱與和好」等實踐性議題。沃弗認為正確的記憶,可以扭轉毀滅,走向醫治與和好之路,終極目標是嘗試與加害者擁抱和好,從心底裡忘記別人的不是。

沃弗其他著作還包括《在聖靈裡工作》(校園書房,2012Work in the Spirit: Toward a Theology of Work, 1991)、Against the Tide: Love in a Time of Petty Dreams and Persisting Enmities 2010)、Captive to the Word of God: Engaging the Scriptures for Contemporary Theological Reflection2010)、Allah: A Christian Response2011)。2014年,他的重要著作《公共的信仰——基督徒社會參與的第一課》(校園書房;A Public Faith: How Followers of Christ Should Serve the Common Good, 2011)中譯本出版,該書英文原著出版以來已獲頒多個獎項。

此外,沃弗發表的學術論文和編輯論文集為數甚眾。克羅地亞語著作有I Znam da sunce ne boji se tame1986)。近年,他的興趣似是轉向與伊斯蘭教對話。他在耶魯連續多年(2008-2011)與英國前首相貝理雅(Tony Blair)合作講授「信仰與全球化」(Faith and Globalization)的跨學科課程,深受學生歡迎。

*原載於「德慧文化事工通訊」(第33 / 201211-12月),經編輯修訂。

章題圖片來源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關於我們:https://thewritingpeople.net/abou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