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eugene-93.png

筆者最敬愛的「書本上的生命師傅」畢德生牧師(Eugene H. Peterson),於2018年10月22日因癡呆症和心力衰竭,在美國蒙大拿州湖畔的護養院病逝。距離他八十六歲生日就只差兩個星期。他是一眾公認的「牧師的牧師」,人人樂於向他學效。

這十數年間,華人教會掀起了一個規模不算小的讀經運動,信徒對於研讀、解釋和活用聖經更見認真,影響所及信徒修讀聖經課程人數正在增加,出版研經相關的書籍亦見增多。面對這場靜默革命,筆者主觀地認為應與畢德生牧師的貢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憑個人獨到的體會和解釋來重譯原文聖經,畢德生於2002年完成意譯聖經的工作,全本《信息》聖經(The Message: The Bible in Contemporary Language)隆重出版,竟能在首年便售出了六百萬冊,迄今已超逾二千萬冊之譜,更獲獎無數,其中受歡迎和接受的程度,讓英語世界感到意外和驚嘆!回望當年畢德生接受邀請,致力進行意譯整本聖經的挑戰時,正是他步入花甲之年。他和妻子珍(Jan)經過半年禱告尋求,終於接下了導航者出版社(NavPress)的「戰書」,從加拉太書開始,前後花了十二年功夫。

重譯原文聖經的工作是分階段進行的,依次先是出版新約(1993年),繼而是詩歌智慧書(1998年)、先知書(2000年)、五經(2001年)和歷史書(2002年)等部分。畢氏反潮流而行致力於意譯聖經工作,其目的乃是要把經文原意重新演繹出來,讓聖經走出從被尊崇高舉的絕對權威,變成能被信徒吃下、消化、吸收和活用的東西。《信息》意譯本出版原是要幫助當代未信和初信者易於閱讀和理解聖經,沒想到在資深信徒,以至牧師和傳道人中也大受歡迎。

在2006年自加拿大維真學院(Regent College)正式退休,退休後仍致力寫作。在學院主催策劃下,畢氏計劃出版五大冊著作,全部被編列入「靈修神學對話系列」叢書裡,由老牌福音派出版社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負責編製和發行,這是出版界值得注意的一大盛事。叢書原始意念,是由維真學院在2000年為畢德生出版了Eat This Book: the Holy Community at Table with Holy Scripture一書衍生發展出來的。書中作者從三方面挑戰教會作為天國子民群體,應正視讀經和應用聖經,就是要能從中學會上帝的啟示、追隨耶穌的樣式、信徒該如何參與。叢書正是要讓畢德生把自己窮一生的讀經的經驗、心路和亮光,有系統地分享出來,與他多年前獨力完成意譯聖經的努力相銜接起來,切切實實地造福信徒。

台灣校園書房出版社取得畢氏全部五大冊著作的中譯版權,讓這套精彩書系譯成中文問世,確實是華人信徒的喜訊,也是愛好閱讀畢德生作品者的佳音。中譯本率先問世的是第二冊《聖經好好吃》(Eat This Book: A Conversation in the Art of Spiritual Reading, 2006),和第三冊《耶穌的道路》(The Jesus Way: A Conversation on the Ways That Jesus Is the Way, 2007),被編進「聖經生活化」系列。此外,陸續出來的還有第一冊《翱翔的基督》(Christ Plays in Ten Thousand Places: A Conversation in Spiritual Theology, 2005)、第四冊《天國的語言》(Tell It Slant: A Conversation on the Language of Jesus in His Stories and Prayers, 2008),和第五冊《復活的操練》(Practicing the Resurrection)。

畢德生在1932年11月6日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的East Stanwood,童年卻在蒙大拿州的小鎮Kalispell度過。父親是個屠戶,在鎮上經營一間肉鋪。他先後在西雅圖太平洋大學(Seattle Pacific University)哲學系完成文學士課程(B.A. in Philosophy),繼而在美國長老教會(PCUSA)所屬的紐約神學院(New York Theological Seminary)完成系統神學學士課程(S.T.B.),又在約翰霍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完成文學碩士課程(M.A. in Semitic languages),專研閃族語文。多年求學,為他的哲學、神學和聖經語文奠下良好的基礎。三十歲起,他在馬利蘭州牧會,創立了位於貝爾鎮(Bel Air)的「基督吾王長老教會」(Christ Our King Presbyterian Church),先後長達二十九年。

1991年,年屆五十九歲的他應邀轉往位於溫哥華的維真學院任教,主授靈修神學科目,後被頒授為該院靈修神學榮譽教授,深受學生、同事、教牧愛戴。他堅信靈修神學就是「存活的神學」(“Spiritual theology is lived theology, or theology lived.”),特別看重把上帝話語活出來。他被尊稱為「牧師中的牧師」,集牧者、學者、作家和詩人一身,著作多達三十餘種,大部分已譯成中文,華人信徒絕不陌生。2006年退休後,他和妻子重返故鄉蒙大拿州定居,共有三子女。

Screen Shot 2018-10-26 at 5.33.48 PM.png

畢德生的著作充滿睿智和見地,文章經常散見於各大期刊,更是Leadership Journal的特稿編輯(contributing editor)。1976年起,他在牧會之餘開始從事書籍寫作,處女作為《希奇滿我家》(Growing Up with Your Teenager,後改名為Like Dew Your Youth, 1994;中譯:友友文化)。1980年,畢氏根據詩篇「上行之詩」寫成《靈命更新禮讚》(A Long Obedience in the Same Direction;中譯:校園;2000年原書修訂作二十週年紀念版,重譯後改名為《天路客的行囊》新版發行)一書,幫助信徒面對每日的試探與挑戰,邁向成熟,出版後廣受讚賞和注意。

1982年,他出版《與馬同跑》(Run with the Horses, IVP;中譯:中國主日學協會)一書,透過反思先知耶利米的召命,挑戰信徒在現代社會中仍要活得有意義和有活力,「與馬同跑」(耶十二5)!1988年,他出版了《天啟的雷聲》(Reversed Thunder: the Revelation of John and the Praying Imagination;中譯:校園)和Traveling Light: Modern Meditations on St. Paul’s Letter of Freedom(初版原為1982年IVP版本)兩書,分享他對啟示錄和保羅書信的默想心得。次年,又出版了默想詩篇禱告的小品《回應上帝:用詩篇禱告》(Answering God: the Psalms as Tools for Prayer;中譯:天道)。

其後,他發表了一系列合共五本寫給教牧的著作。第一本是《建造生命的牧養真諦》(Working the Angels: the Shape of Pastoral Integrity, 1987;中譯:以琳),畢氏勉勵牧者要在講道、教導和行政三方面好好琢磨成器,方能發揮和成就建造生命的神聖使命。第二本是《追尋呼召的探索之旅》(Under the Unpredictable Plant: An Exploration in Vocational Holiness, 1992;中譯初版名為《莫測的樹》,以琳),以約拿書為軸分五大部分看先知與神爭辯,從而闡釋牧職真義。第三本是《全備關懷的牧養之道》(Five Smooth Stones for Pastoral Work, 1992;原著初版為1980年;中譯:以琳),從舊約五小卷深入看牧養關懷之道的五個向導。第四本是《返璞歸真的牧養藝術》(The Contemplative Pastor: Returning to the Art of Spiritual Direction,1993;中譯:以琳),作者為牧者重新定義牧職,為主日以外事奉重新定位,與教牧共品嘗道成肉身之道,成為個真正的指導靈性的牧師。還有一本是《重拾無私的禱告祭壇》(Where Your Treasure Is: Psalms that Summon You from Self to Community, 1993;原名Earth and Altar, 1985;中譯:以琳),畢氏精選了十一篇詩篇來給當代基督徒一記當頭棒喝,他挑戰信徒要由自我中心的禱告生活回到無私的禱告祭壇。

畢氏又曾編寫過六本極受歡迎的「禱告系列」的每日靈修用書,其中譯成中文的有《聽主微聲》(Praying with Jesus, 1993;中譯:校園)及《詩情禱語》(Praying with the Psalms, 1993;中譯:校園),內容分別以主耶穌的話語和大衛對上帝的濃情蜜語為重心,引導我們透過禱告操練,學會與神相交。其他還有:Praying with Moses (1994)Praying with the Early Christians (1994)、Praying with the Prophets (1995)、Praying with Paul (1995)和《天天活出神的話》(Living the Message, 1996;中譯:校園)。從這些聖經默想的作品中,處處可以看出大師讀經的功力、識見和亮光,整本意譯聖經的雛形早見。

長老教會背景的畢德生的閱讀涉獵層面極廣,從其著作《點・閱:畢德生的藏書閣》(Take and Read: Spiritual Reading, An Annotated List, 1996;中譯:基道)一書,可見一斑。書中,他開列了十九張書單,合共二百七十多本書籍,分別從書籍、作者和類別為單位,供讀者在茫茫書海中理出適合自己閱讀和成長的路向和生命師傅,藉此也可一窺大師閱讀進路。

1998年,畢氏為惠敦學院主編了一系列「進深成長」(Growing Deeper)書籍,其中他自己夫子自道寫了一本名為《摯人智語》(The Wisdom of Each Other;中譯:校園;中譯本再版後易名為《改變生命的54封信》)的書,內容是兩位青梅竹馬的好友,長大後各自從事後極端的發展(一位是鄉間牧師,一位是個離棄信仰的生意人);經過四十年沉默後,兩人透過54封書簡真誠對話和關懷,生意人重拾信仰,建立嶄新的屬靈生命。同年,他又出版了另一本作品《俗世聖徒――平凡人的靈性生活》(Leap Over a Wall: Earthy Spirituality for Everyday Christians, 1998;中譯:天道),原著名稱取自詩篇十八篇29節「跳過牆垣」,內容以故事敘述方式引領讀者檢閱大衛生平,成為信徒入世指引。

2000年,他與在維真學院共事的靈修神學教授唐慕華(Marva Dawn)合著了《顛覆文化的牧養之道》(The Unnecessary Pastor: Rediscovering the Call, 2000;中譯:天道)一書,畢氏在全書九章中撰寫其四,即探討牧者因何變得無關要緊,並分別以保羅、提摩太和提多為例,幫助牧者重尋失落了的召命。此外,在惠敦學院任教時,還出版了《顛覆靈性》(Subversive Spirituality, 1997;中譯:天道)一書,選取了他廿五年來撰寫過的廿五篇文章結集而成,從多個角度來說明他所主張的屬靈觀,內容極盡顛覆的能事!還有2005年出版的 Epiphanies: Stories for the Christian Year一書,本書是他與女作家Emilie Griffin為The Chrysostom Society所需合編而成,內容探討教會年曆來源的故事。

畢德生於2011年出版回憶錄:《牧者的翱翔──畢德生的40個牧養筆記》(The Pastor: A Memoir),迎接八十歲高壽來臨。中譯本於2015年(校園)面世,書中記述他當牧者的一生體會。全書除前言和後記外,分為四部分合共40章。第一部分「所在之地,適當時機」(1-2章),講述他出生地蒙大拿和攻讀神學的所在地紐約市。第二部分「隨意而行中見專注」(3-14章),分享他成長至獻身的好些人事物。第三部分「舍吉拿」(15-35章),講述他這個「不忙碌的牧師」牧養生涯的林林總總。第四部分「善終」(36-40章),透過死亡一語雙關分享他離開牧職後的事奉。這40章活像畢德生的40個牧養筆記,透過他的一生活現讀者眼前。

這部回憶錄正好凸顯了他的看家本領──說故事,就是講他自己的故事。誠如畢德生在「前言」所言:「這本書說的,是我如何成為一位牧師,而牧者聖召又如何模塑我的故事。我從未想過成為牧師、從未意識到我身上流著牧師的血、從不『知道自己長大後要做什麼』……我重視聖經、重視耶穌、重視教會、也重視禱告,但牧師並沒有贏得我的重視。大多數時候,牧師都只勉強和上面這些事沾到邊。我們教會有傳道人和牧師、有弟兄姊妹、有教導生命進深的導師和佈道家,也有宣教士、復興運動佈道家和信心醫治者,就是沒有『牧者』……我想要強調,牧者的路沒有現成的藍圖可以依循。在自己成為牧者的過程中,我發現牧者這條生命道路是最需要因地制宜的,不論是情感生活、家庭生活、信仰經歷,或是在社區中牧養一群真實的會眾所發展出來的十八般武藝……」本書可觀引人之處,由此衍生……好友黃旭榮老總在《書饗》中為文引介本書時的文章起題說得好:「基督翱翔在千百場合間・牧者靈修於尿布洗碗中」。這就是畢德生牧師的一生!

(作者為德慧文化圖書有限公司執行長。本文原載於2009年11-12月德慧文化事工通訊第15期思與讀,經作者修改擴充後重刊。)

章題圖片來源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