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憐憫」,希伯來文是「動了慈心」。意思在描述當一個人看見另外一個人的極大需要、受傷或痛苦,在這人裡面就產生一種由愛生發出來的關懷,這關懷的深切程度竟如感同身受,甚至願意不惜代價,明知道那另一人是無法償還恩情仍甘心付出。我們的上帝就是一位為我們發熱心、動了慈心的神。在我們還活在痛苦和黑暗中、面對死亡時,他已把懷裡的獨生兒子耶穌差到世間來成為人,擔當我們的過犯,背負我們的痛苦,甚至嘗過死的滋味!
在英語世界裡有好些字詞表示了「憐憫」: “clemency”是寬厚、仁慈;“compassion”是憐憫、慈心;“leniency”是寬大、仁慈;“mercy”是慈悲、憐憫;“mildness”是溫和、和善;“pity”是同情、憐憫;“sympathy”是同情心、同理心。其中“compassion”源於兩個拉丁字“pati”和“cum”,加起來意思是「共患難」。
憐憫要求我們進到傷害之處、痛楚之地,與人分擔破碎、恐懼、困惑、苦期。憐憫要求我們與悲慘的人同呼喊,與孤獨的人同傷悲,與哀哭的人同哭。憐憫要求我們因著軟弱者而變得軟弱,因著容易受傷者而變得容易受傷,因著無力者而變得無力。為此,憐憫不是僅僅給人一點施捨而已。真正的憐憫源頭來自上帝,只有神才會讓人生出憐憫心腸。憐憫是因上帝先愛我,讓我也既嘗過主恩滋味後,才懂得去愛別人。憐憫是承擔的態度,也就是願意關心別人、擔承別人的苦痛。
思考「憐憫」這個主題書介,筆者揀選了《慈心憐憫:在卑微與逼迫中發現上帝》(Compassion: A Reflection on the Christian Life)一書。本書由著名靈修大師盧雲(Henri J. M. Nouwen)與他的兩位摰友麥尼爾(Donald McNeill)和莫里遜(Douglas Morrison)三人合著。他們都是長春藤大學神學院的老師,花了一連九個星期四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一間希臘餐廳面晤,商討這一至今仍具迫切性的議題:「怎樣在今日世界活出滿有憐憫的生命?」本書是三人研習禱告後,整理出來的成果。英文原著初版於1982年;至2006年出版修訂本,主要是把行文修改得更符合近年的性屬意識(more gender-senstive)。中譯本則是新近於2017年1月始見面世。
和盧雲大部分著作結構相似,本書共分為三部分共九章。第一部「滿有憐憫的上帝」,先從滿有憐憫上帝的三個屬性講起,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奴僕上帝」和「順服的上帝」。第二部是既有了上帝的憐憫的根源和基礎,「滿有憐憫的生命」對於作為基督門徒的我們是怎麼回事,分享上帝的憐憫如何在上帝子民救恩歷史中介入,包括「羣體」、「遷離」,直等到「匯聚」。第三部「憐憫之道」,教導信徒如何藉著「禱告」(面向上帝)與「忍耐」(面向同伴)的兩面操練,以「行動」來踐行信仰,把上帝的憐憫彰顯於世間。
《慈心憐憫》雖是盧雲與麥尼爾、莫里遜三人對話結集之作,卻更成了促成他日後轉換事奉跑道的轉捩點。對於他來說,1982年是很重要的一年。那一年,他也出版了《慰父書》(A Letter of Consolation, 1982),正式與擅長稅務法的律師兼大學教授的父親Laurent Jean Marie Nouwen訣別。原來盧雲是戰時成長一代,曾親眼目睹戰爭殘酷,經歷戰後歐洲在頹垣敗瓦艱困中重建,陪伴著許多決心移民的人漂洋過海到新大陸尋找新生。他雖然長時間在美國頂尖大學教書,卻又被身邊、以至於拉丁美洲那貧窮、受欺壓的人民所吸引。1981年9月,49歲的盧雲別過耶魯,毅然跑到玻利維亞學習西班牙文,後來又到秘魯利馬的貧民窟去體驗。這段日子他與著名解放神學家古鐵雷茲(Gustavo Gutierrez)建立深厚友誼,對於古氏主張的祈禱加上行動、反思加上參與的見解十分讚賞。他本來打算留在秘魯教會參與牧養,終因清楚上帝另有帶領而作罷。1982年底,他接受了哈佛大學神學院邀請,講授基督教靈修神學,並多次深入拉丁美洲體驗憐憫的反省與體會。1985年8月至1996年,他告別美國到法國的方舟團體(L’Arche Community, Trosly-Breuil)生活、等候和尋求未來方向,最後接受了加拿大多倫多方舟團體「黎明之家」(Daybreak)邀請,擔任牧靈神父。此後,方舟團體創辦人范尼雲(Jean Vanier)成為他的莫逆之交兼生命師傅。多年來遍訪拉丁美洲親歷無法承受的強烈衝擊,如今轉化成為以弱障人士為中心的服事,又在群體中得著愛的激勵。
本書其實是作者經過多年研究與討論,認為憐憫並非人的本性,它是從禱吿與行動生出的力量,它彰顯了上帝對人的大愛,以及我們對人、對上帝的愛。憐憫是基督徒生命的核心,尤其當今世已淪入權力與毀滅的漩渦,基督徒更應活出滿有憐憫的生命,以彰顯上帝對世界的憐憫。他自己更是身體力行,為基督的慈心憐憫燃燒了全人生命!本書認真思考憐憫這一主題。作者們認為,當基督的門徒能夠彰顯上帝對這個世界的憐憫,能與這個世界卑微、受逼迫的人處於同一陣線,就能夠發現:上帝不僅與基督徒同在,他也與這個破碎流離的世界同在。
閱讀這本書,你會進深認識「基督呼召我們憐憫人」這行動前衞本質。深願因著你認真踐行,讓這欠缺憐憫的世界中,世人可以察覺到一位滿有憐憫的上帝的同在!
*原文刊於《舉目》(84期 / 2017年11月)
—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