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兆斌
我喜歡行山,卻非酷愛;說是擅長,就更談不上。但山對我來說,別具意義。
我從前工作的地方是在山上;今天讀神學的地方也是在山上。
博士生們有他們的辦公室。我的辦公室位處圖書館之上的一座教學大樓。很多時候,我在圖書館借過書後,就背着沉甸甸的背包,慢慢走在往辦公室的一條斜路上。
一次走在斜路時,心想:讀博士的旅程也真夠形象化!當中的磨練與付出,不知要比走這條斜路艱巨多少倍!
這想法,倒是帶有幾分個人的浪漫陶醉。
指導老師跟我說,我的研究方向不錯;然而,這將有如攀登一座高山的路途。我多走那條斜路幾趟後,某天晚上,途中有一種感受突襲心頭:做學問,固然有如攀登懸崖峭壁,但當有一日那山頭給你征服了,人在山頂之上,你看見的萬里無雲、風光明媚,又有誰來與你分享?
博士就是博士。博士不一定等於博學,卻只是在某一點上比其他人鑽研得深入一些。而正因為此,能到達頂峰的,很可能只有你一人——至少,於某段時候、就某一個山頭、在你研究範疇的某一方面如是。
是浪漫還是孤獨?
做學問既要上山,亦要下山——這,是那天晚上心頭被襲後隨之而來的提醒。
我從前工作的地方是在山上。由於崗位是刊物的編輯,所以經常外出做訪問。不少次下山去訪問途中,內心會有一種期待的感覺,因為除可聆聽受訪者的故事,也有機會跟他們分享我們的工作;多少次工作至凌晨晚上,上山那唯一一架小巴的尾班車已走,我就急急腳下山,希望能趕及乘搭第二程的巴士,儘快回家。當然,也不是每次下山都是如此趕急的。有時下班我會選擇不乘搭小巴,徒步下山。望着黑漆漆的夜空,我會想到回家與媽媽吃飯的時光、可跟太太分享那些工作上甜酸苦辣的滋味……
山下,總比山上有更多人生活、有更多人可以分享、有更多人聆聽你上山時並在頂峰上的經歷體會。
今天科技發達,我一邊上山,一邊能把途中所見所聞寫成文章,立即與山下眾人分享。希望,往後我在這專欄寫的東西,能讓你體會我在攀山路上的所見所想、沿途點滴、於山頂上看到上主的造化奇工。
神學本是博大精深,進深信仰也原是一趟起伏跌宕、緊張刺激的旅程。願我們在當中彼此分享、信仰活潑、更新生命。
—
何兆斌
神學人,深信信仰與神學不可分割——生活需要神學,神學即生活。著有《神漂——本地神學札記10堂課》。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