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慧嫈

header_Christian-Bed-Essay-GS187853.jpg

(本文使用的皆為假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與志明和雅麗同行,有一年多的時間了。大約兩週一見,伴隨他們在婚姻裡學習相處,磨合與協作。他們都是想在婚姻關係裡尋求愛,得享生之安息的人,兩個人的相遇與結合,其實彼此也都鼓起相當的勇氣──一位是離過婚的人;另一位則久久未能遇上合適的,也就早已經放棄了結婚成家的奢望。最終讓他們決定冒險一試的,是因為他們各自都感覺自己需要伴侶,更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信仰,並且相信在上帝裡沒有難成的事。事實上,的確是因為這樣的信念,婚後兩年多遭遇種種婚姻生活實務的困難,雙方感到痛苦非常,卻也沒有放棄!

輔導初期,很快便覺察到他們有很多不同,說他們格格不入,一點都不誇張。志明擅長做概念性思考,是一位十分有意境的人並且追求細緻的情感共鳴;雅麗則是實作性很強的人,她重視把事情做好,最怕人「不食人間煙火、不落地」。除了性格上的不同,結婚後志明的失業,繼而決定為轉業做進修,更是為這對不年輕的小夫妻,帶來莫大的家庭經濟壓力,並且激化了彼此在用錢態度及抉擇上的分歧。因為他們經常談不攏,輔導室的空間及我的存在,就彷彿是上帝給他們設立的一個有護托的安全結構,讓他們有道可循。每次除了能夠先吐出心中的不快,再學習如何聆聽對方的想法及需要,進而慢慢理解並漸漸能協商。其實他倆的不同也正是婚姻生命成長的資源,可以發揮互補的和衷效益。這當然需要經歷一段輔導歷程,也不一定能持之以恆。因此而更重要也是他們需要與上帝的愛連結,因為只有愛才能為這個不知要經過多少年的婚姻行旅,創造源源不絕的動力!我這樣冀盼,為他們這樣禱告……

志明和雅麗其實都很願意為對方的需要改善自己,但我觀察到他們有一個共同,便是缺乏與上帝連結,被祂觸動的經驗。他們習慣擇善固執,然而與上帝愛的連結,並不是頭腦上的認知,更要在心坎裡體會、生發。這一刻終於來到……那天,志明提及近日內心常溢出一種孤單感,我沒有即刻作出分析,反倒請他回想他過去的人生經驗中,可曾表達想被關懷,被珍重的經歷。他靜了下來,慢慢憶起小學階段送別一位老師時,不少同學走向老師,跟她擁抱,但羞怯的他卻始終呆立不敢趨前。後來老師離開了,他心中十分糾結,終於鼓起勇氣追跑了一段路,到了老師跟前向她說:「Miss,我可不可以hug下妳?」我聽了很感動,也很自然地告訴志明他這樣做是對的,並且引導他再回味這個時刻,同時我邀請雅麗在旁靜靜聆聽,觀看,我們一同與志明連結他過往的這個片段。後來他說漸漸感覺自己內心想要變得更小,像一個嬰孩那樣渴望父愛及母愛,這是他多年內心深深的渴求,同時他感覺得到自己的身體有一股溫暖。我請他繼續停留並形容他所體驗的這股溫暖,他說感覺像裹著羊毛那樣……在這樣的溫暖中,他接著道出自己做大人、做男人的沈重與痛苦。除了聆聽志明的內心真言,我請他在這一刻也留意上帝的臨在。他說:「我感覺到上帝的擁抱!」,這一刻雅麗眼泛淚光……

這誠然是令人悸動的一刻,我讓志明在靜默中,停留在他感覺到的上帝的臨在裡,直到他圓滿地感到滿足。當他張開雙眼的那刻,雅麗很自然自在地,送上一吻,然後說:「我明白了,我知道要怎樣來愛你。」,我則清楚看見上帝正在邀請這對夫婦,在蒙愛中,安息地繼續行走他們的婚姻行旅。

陳張慧嫈
出生於台灣,八十年代隨夫定居香港。獻身事主後擔任過教師、學生工作者、女傳道、師母、及靈命培育導師。最愛烹煮美食餵飽人,並從事滋養人身心靈的志業。2007年開始私人執業於「德慧心靈輔導室」,過去多年更致力整合依納爵靈修操練與心理輔導。渴望讓人活得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