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risHO

(圖片來源:http://www.cameronbaptist.com/#!do-you-love-me?/zoom/ckyp/image1e7o)
(圖片來源:http://www.cameronbaptist.com/#!do-you-love-me?/zoom/ckyp/image1e7o)

談一個老掉牙的題目:「信望愛」裡的「愛」,以愛為題。在教會聚會日久,愛的程度是加深,還是冷淡了?這問題不用回答,撫心自問便可。大家知否在希臘文世界裡,單是形容「愛」的字詞,也可細緻分為四種,分別是Agape、Phileo、Eros、Storg[1]。希臘除了以理性哲學聞名於世之外,「愛」的表達也相當豐富。新約聖經以希臘文寫成,神以此豐富的言詞傳揚它的教導。作為門徒理應細心嘴嚼箇中深意。

本文主要講述Agape與Philos兩種愛的分野。(一)Agape有「神聖的愛」以及「愛筵」的意思。在新約中,尤其在使徒約翰和保羅的著作中,這個字是形容神或基督的愛,以及基督徒彼此之間的愛。這個字也指教會的筵席,即是大家在教會裡常說的「愛筵」(lovefeast,猶十二,《和合本》譯「愛席」),通常是與聖餐禮一起進行的(林前十一17-34;猶十二)[2];(二)Phileô描述「人與人之間血氣肉體的愛」,「兄弟之愛」以及「友誼之愛」。下面引用聖經經文,讓大家對這兩種「愛」有更深的體味。經文記載於(約二十一15-17),我把故事稱為「耶穌與彼得的愛」。

「耶穌與彼得的愛」[3]

21:15 他們喫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ἀγαπᾷς/agapas)我比這些更深麼。」彼得說:「主阿、是的.你知道我愛(φιλῶ/ Phileó)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

21:16 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ἀγαπᾷς/agapas)我麼。」彼得說:「主阿、是的.你知道我愛(φιλῶ/Phileó)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

21:17 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φιλῶ/Phileó)我麼。」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φιλῶ/Phileó)我麼、就憂愁、對耶穌說:「主阿、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φιλῶ/Phileó)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

21:18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

教會聚會恆常應用的和合本,把Agape和Phileó兩字同樣翻譯為「愛」,是以信徒難以深入了解,何以耶穌要三次對彼得提問「你愛我嗎?」。是擔心彼得不夠愛他,要重覆問三次? 心水清的讀者可有留意,經文中愛的用詞表達有什麼不同?在這小段中,耶穌三次問彼得,彼得也三次肯定地回答「對耶穌的愛」。耶穌同樣三次回應,及托付給他牧養的工作:「你牧養我的羊。」最後預言他的死。即使是這樣的結局,主耶穌還是要求他來跟從。似乎這記述是特別針對彼得,其他門徒沒有出現在記述裡。在其他三卷福音書中也沒有記述。

釋經家對耶穌和彼得的談話有以下解釋。耶穌前兩個問題所使用的「愛」(Agape)以及彼得前兩次回答的「愛」(Philos)在字眼上是有分別的。「神聖的愛(Agape) vs 友愛(Philos)」在原文裡是兩個不同的字。釋經家有兩種解釋:(一)這兩個字是同義詞(Synonymy)[4],也是互相通用,而彼得也肯定了他對耶穌的愛。(二)這兩個字在意義上有差別,愛(Agape)是指較高層次的愛或神對人的愛,而愛(Philos)則是指朋友間的愛[5]。因此,彼得沒有正面或刻意逃避耶穌發問,他只願意用朋友的愛來愛耶穌,亦因此耶穌才重複發問。耶穌三次對彼得的答案也是一致的:「牧養我的羊」。在這裡,耶穌肯定彼得對他的愛,之後托付他領導和牧養工作,並預言他會因此失去自由與及性命。從初早期教會文件提起了彼得在羅馬被倒釘十字架而死[6][7],特別一提15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因為前段經文描述主耶穌復活後顯現,在提比哩亞湖邊指示門徒打漁,更收獲甚豐。大家也知道,彼得本業以打漁為生,「比這些更深」中的「這些」指魚獲、魚。耶穌是在問,你愛我比你的本業更深。將來你要為著我的緣故,得人而不是得漁了。

走筆至此,給讀者一個問題。為什麼耶穌第三次問彼得愛不愛衪,用的「愛」用字轉變為Philos?衪降底了要求嗎?當然,這沒有絶對答案,筆者相信耶穌接受了彼得對他的Philos。衪期望彼得在經驗牧養工作後會明白彼此間的愛是Agape的愛,不急於說服他,經歷神會使人改變。而且熟識彼得的讀者也知道,他性格有點頑固。著他放下本業,他定不全然甘心樂意。

釋經就像盛載「神話語(道)」的器皿,隨時代變化往往會有新的理解,使它更為合理、眼界更廣寬。參閱曾思瀚博士的約翰福音註釋,對以上經文會有迥然不同理解。第一和第二次的提問表示「行動驅使的愛」,耶穌想知道彼得是否以理性和行動作為愛的支柱,當然彼得果敢率直、說做便做。所以主分別交付了「餵養」和「牧養」的職責。第三次提問表示「親密的友情」。耶穌不單單希望彼得以「行動驅使的愛」,也想彼得以純樸、簡單的愛去「餵養」,除了理性和行動,關係建立也是作事工所必需的,這方面使彼得有點困擾。要先把關係處理好?如何建立?主不想彼得草率回答給,便給他三次機會反思其身。「愛」包括主動承擔與付出情感兩方面,缺一不可。[8]

總結兩種愛是有所不同卻沒有大小之分,在乎不同場景應用。基督的愛是一種緊密、互相幫助的愛,新約社會是一個猶太與外邦族群連接的大世界,如同鄰舍不分彼此,視為一體地相愛;教會裡理應如此。阿門。

注意:

「希臘詞變動形式」乃取決於它們如何在句子中使用。名詞ἀγάπη(agapé)對應於動詞ἀγάπαω(agápaó),名詞φίλος(Philos)對應於動詞φιλέω(Phileó)。我把這兩個詞的所有形式,不論名詞或動詞,一律用agápaó和Phileó作解釋。[9]

伸延閱讀

約翰福音廿一15-19的語意解釋:https://pastorkennyblog.wordpress.com/2015/08/30/%E7%B4%84%E7%BF%B0%E7%A6%8F%E9%9F%B32115-19%E7%9A%84%E8%AA%9E%E6%84%8F%E8%A7%A3%E9%87%8B/#_ftn1

[1] 參Greek words for love。

[2] 有關Agape的條目,可參閱:盧龍光博士(主編),《基督教聖經與神學詞典》(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07),37頁。

[3] 參約廿一15-18。

[4] 鍾志邦,《天道聖經註釋──約翰福音(卷下)》(香港:天道書樓,2010), 427-429頁。

[5] 羅伯遜博士(Archibald T. Robertson)著,《活泉新約希臘文解經(卷三)約翰福音》(潘秋松編譯,美國加州:美國活泉出版社,1998),614-617頁。

[6] 《革利免一書》載於,章文新等選編,《基督教早期文献选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17頁。5章4節(節錄):「彼得為了人們的不義嫉妒屢次遭遇苦難,終於殉道而亡,達到他應得榮耀的地位。」6章1節:「彼得和保羅,因為行為聖潔,所以能吸引了大群蒙擇選的人。這些人也因被妒嫉而蒙受了許多羞辱和痛苦,這確是可以作我們忍苦的最好模範。」

[7] 優西比烏(古羅馬),《教會史》〈Paul L. Maier英譯 、瞿旭彤譯 ,北京:三聯書店,2009〉,99頁。2章25節(節錄):「 這就是關於尼祿的一些情況。作為第一個公開反對上帝的人,他聽信誨言,開始對眾使徒下手。根據記載,正是在尼祿統治期間,保羅在羅馬被斬首,彼得也被釘上十字架。羅馬當地至今還遺留著名為彼得和保羅的墓地,這佐證了上述記載的真實性。」

[8] 曾思瀚著,《約翰福音──道成福音的耶穌》(蘇慧中譯,第二版,香港; 明道社,2011), 211-214頁。

[9] 同注釋[6]。

ChrisHo
在一所中型的浸信會聚會、熱愛生活、對神學有小小心得, 希望與大家分享、工作是悶悶的IT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