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香港在2014年秋發生了佔領中環的「雨傘運動」。佔領運動前後,基督教知識界討論紛陳,逐漸出現一種定性歸邊的局面,使得嚴肅的學問探索,變得情緒泛濫,甚至最終敵影幢幢。究竟藉理性辯論而得的「真理」在本質上是怎樣的一種知識?最終會否只淪為另一種理性暴力?探索「和平知識論」,就是願意承認我們並無一套客觀普遍公共的知識判準在手,而開始學習走向謙卑的對話,而非暴力的審判,甚至意圖泯絕對方的知識。
今集節目中我要介紹的好書是《和平知識論──從理性的暴力走向對話的可能》。本書出版源起正是由於上述原因,以文集形式呈現,書中收錄了八位知識分子追尋知識途中的種種體驗,並當中觸及的倫理反思。他們將帶領讀者進入和平知識論的探索,讓我們意識到,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我們總都是一個對話中的人,都是在踐行著德性的生活。
《和平知識論》全書共分三部分,分別邀請八位學者和專業人士分享他們的論述。第一部是「權勢.理性.弔跪」,收錄了黃伯倫教授著述「和平的轉向──『權勢社會學』的綱要和應用」,和趙崇明博士的專論「抵禦自主理性霸權的和平心智」。第二部是「社群.耐性.在地」,收錄了鄧紹光教授專文「和平知識論──以威廉斯為例」;褟智偉教授論述「『耐性作為法鬥』──尤達的和平知識論」,和文化人古斌撰寫「基督教在地生產──從尤達的路走來」。第三部是「對話.公共.異己」,收錄了羅秉祥教授專論「神學的對話方法與辯護方法」;龔立人教授申論「政治對話與神學──從雨傘連動說起」,和陳韋安教授撰文「與敵人對話可能嗎?──從施米特到潘霍華」。
本書旨在探問:知識是甚麼?追尋知識的道路又是怎樣?每位作者都寫下他們各自在這方面的體驗或反省,餘下的就是彼此聆聽、互相閱讀,然後進行另一輪的對話,反覆檢視自身的觀點與查核對方的看法。當然,還希望引起讀者就此議題思考,共同辨正,一起經歷追尋知識的百般滋味和感受,藉此體會和平當中涉及的種種非暴力的社群德性。。
八位不同作者合著的《和平知識論》,回應香港佔領行動前後,基督徒知識分子歸邊與定性的局面,並與讀者一同探索「和平知識論」,透過對話踐行德性的生活。這起碼是個良好的開始!
你讀了沒有?
(逄週二與《時代論壇》網上電台同步發放。)
—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1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