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偉然

Be-the-Church1-e1367004196752
(圖片來源:http://thecrowdedhouseoc.org/about-us/our-story/)

只要教會[1]在我們心中佔有一席之地,對教會的期望也就同時寄居在我們心中的某角落,因為重視和期望往往有着密切關係。固然,在我們對教會林林總總的期望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有共通的,也有分歧的。在這裏,我希望關注一個大概是共通和合理的,而且是重要的期望。

這個期望是教會能展現基督信仰的真諦。我這裏指的,不是信徒各自展現基督信仰真諦,以形成教會展現信仰真諦的圖像;而是當有形的教會與其他地上組織相仿,具有類似架構,使用類似策略時,特以地上組織身份展現基督信仰真諦。舉例來說,人多是不喜愛被責罵,教會能選擇堅持道出人作為罪人的事實,也能選擇稀釋聖經教導,儘說些順耳話。又例如,當多數信徒屬富有階層,教會會否選擇對少年財主與耶穌的對話視而不見,甚或視之為禁話?當然,我不是說耶穌仇富;我希望指出的是,當講台上充溢着信仰宣講時,講台後的教會組織與那宣講有關係嗎?若是有關係,則該關係必然展現在其目標定立、方法制定、抉擇決斷等組織的運作層面上。或者我們可以說:教會以地上組織身份展現基督信仰真諦,即是讓講台後的教會組織與講台上的信仰宣講形成關係,也就是讓信仰宣講作為基準,以評價教會組織的一切。

我說「教會能展現基督信仰的真諦」這個期望「大概是共通和合理的,而且是重要的」。不錯,它是重要的,因為它為教會組織的一致性提供了保證,也就是為講台後的教會組織,與講台上的信仰宣教之關係提供了保證。

我們試想像以下對話:

信徒A:「我在接着半年實在會非常忙碌,十分抱歉,請允許我在這段日子暫停教會事奉。」

教會代表:「我十分體諒你的情況,但我們要對神有信心,祂會加添你力量。」

信徒A:「或許我太軟弱了,我始終希望暫停事奉一陣子。」

教會代表:「但神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嘛,我們總能靠着神跨過困難!」

但當情境一轉,信徒向教會組織提出在某事上進行改革時,接着的對話可能不會讓我們感到陌生:

信徒B:「教會大概不應以玩樂作為主要的佈道工具吧?」

教會代表:「可能吧,但實際上,若活動不稍稍迎合愛玩樂的人,教會總是很難接觸他們。」

信徒B:「難道我們就不能相信神會讓我們以其他方法接觸他們嗎?事實上,當我們以玩樂作為主要的佈道工具,我們也得以玩樂作為使人留下的手段;更甚的是,當教會滿是愛玩樂的人,並熱衷於一直以來的佈道手法,它大概只能繼續吸引其他愛玩樂的人,形成惡性循環呀!」

教會代表:「但若非如此行,教會人數大跌,那該怎麼辦?」

信徒B:「神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我們總能靠着神跨過困難!我們要對神有信心,祂會加添我們力量。更何況,神曾應許祂的教會總是沒有空凳子嗎?」

教會代表:「或許我們太軟弱了,教會制度總不能一下子說變就變嘛。」

當並列兩組對話,我們頓時看見這位教會代表對信徒(第一段對話中)的勸喻,不但沒有自覺地應用在自身面對(第二段對話中)的組織運作問題上,而且當信徒作出該些勸告時,教會代表似乎不受打動。若出現如斯狀況,大抵是因為講台後的教會組織,與講台上的信仰宣講沒有形成關係。這狀況讓人感受到教會組織強烈的不一致性;這不一致性無疑是牧養關係中的毒藥,我們絕不能誤以為其無關痛癢,否則只會造就堤潰蟻孔之禍。

有人或者反對說,現實有太多具體難處,迫使教會組織不能在運作層面上實踐基督信仰。這也許是對的,難處委實也不少,但我們所信仰的神豈不是在現實處境中尋找裂縫,為我們開出盼望的神嗎?

作為地上組織的教會,或許始終不能迴避這個問題:若教會組織選擇與講台上的信仰宣講不形成關係,到底是由於現實的險阻,還是軟弱少信的心?

[1] 這裏談論的教會為「有形的教會」。

黃偉然
平信徒,渴望成為人的人,在茫然失所中決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