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偉然

看見呱呱落地的嬰孩兒成長至手舞足蹈的傻孩子,某種悠然滿足的微笑大概都會暈開在我們的心懷中。成長,被視為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因是之故,主內成長,靈命成長等的祝福語便在教會裏流行起來。無疑,成長是一個過程,但對信徒而言,成長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在探究成長是怎樣一回事以先,我們不如先看看成長不是怎樣一回事。

成長不是甚麼呢?有人說成長就是信徒變得熱心參於教會侍奉之過程,而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成長是嘗試在生活中實踐基督教化(如行公義,好憐憫)之過程,而在這些事務上越發熱心的人便越是成熟。簡單而言,兩者均認為成長就是由不行動者轉變成行動者的過程。無容置疑,雖然這些行動都有其價值,值得追求,但若把成長簡單等同為追求這些行動,筆者則不敢苟同。

成長不是以成為行動者為目標的過程。因為「活動(行動)所帶來的專注掩蓋了人類存在的現實;當激情的浪潮退去,一種根本的空虛和形而上的孤獨無助的經驗就清晰地出現在我們面前。當存在的焦慮彌漫發生時,便要求有所減輕,而通常的、『每天的』減輕方法是通過新的活動轉移注意力。」[1]帕斯卡爾說得好:「我們追求的從來都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對事物的探索。」[2]另一方面,我們也可能由於聚焦於行動中而忽略了更上等的事物,就像忙碌的馬大一樣。當然,行動追求本身可能源自行公義,好憐憫,與神同行的感召,但亦可能源自逃避自身焦慮,渴望忘記茫然不安狀態等這些目的。而屬於前者的行動追求,或許是成長這過程的果實,但必然不是成長過程本身。

那麼,成長這過程本身是甚麼呢?有言「成長就是跨越」,我承認這個說法有其道理,但筆者略嫌其語域太廣,以致我們難以把它應用在屬靈生活中,所以我更願意以這概念為藍本,把成長定義為:低着頭跨越十字寺的門檻子。

成長就是低着頭跨越十字寺的門檻子這過程。若用定格的圖像表達,它大抵會是:在十字寺的大門,一位信徒低着頭,其左腳已踏過了門檻,而右腳則踏在門檻前,正在發力。低着頭是因為我們都是靈裏貧窮的人,「是站在上帝門口的乞討者,窮困潦倒,飢寒交迫」,[3]以致不禁在十字寺前流溢出一種謙卑;這謙卑「是人因確信自己的悲慘和貧乏,就無偽地從心裏順服神」。[4]踏過了門檻的左腳代表着跨越了過去的自己的未來的自己;而踏在門檻前正在發力的右腳則代表支撐着未來的自己的過去的自己;而那個正在跨門檻子的信徒則代表着現在的自己。過去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在現在的自己中得到一種連續性,使得他們不應被分割開來:沒有發力支撐的右腳,左腳只能與門內的屬靈世界失之交臂;沒有踏往前的左腳,右腳發力的意義就不過是南柯一夢罷了。而處在這個緯度觀望這個課題,我們便能察看一個妨礙我們成長的因素:由於忘記了現在的自己,使得未來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失去了聯繫;使得自己要麼失去了歷史,要麼失去了盼望。

由此,我們便得到了成長與信徒上了教會之日子長短的關係。但在這裏,筆者只希望稍稍談一下,為何上了教會一段日子的信徒有時候難以如往常般成長。

上了教會好些日子,我們難免對許多事情變得習以為常。習以為常本身是自然不過的,也不見得它會妨礙我們成長;會妨礙我們成長的,是以錯誤的方式對待過去的自己,也就是(正如上段所提及的)只注目於過去的自己,認為日復一日的今天不過是與昨天一樣的一天,遺忘和忽視了今天的我所遭遇的可能性,從而失卻了對明天的期盼。這個妨礙我們成長的困難被稱為「麻木」。

馬丁路德曾如斯形容麻木:「這是惡毒而凶險的災禍,是魔鬼用以迷惑和欺騙許多人心的,使我們患於輕率,好暗中再次奪去上帝的道。」[5]毫無疑問,麻木是可怕的,但同樣可以肯定,對麻木的麻木是更為可怕的。若把麻木比喻成指頭起繭,那麼對麻木的麻木大概就是對指頭起繭這事精神上的起繭。若針尖刺到繭,手臂未必會敏感得立時揮開,但多少仍會感受到痛楚;但若對指頭起繭這事精神上起了繭,我們就會說服自己那個針尖壓根兒沒有帶來痛楚,更甚會說其實根本沒有針尖刺到我們的指頭。

對我們的麻木來說,「挑戰」便是那支刺到指頭的尖針。當然,尖針不能治癒那個繭,但它所帶來的痛楚告訴了我們那個繭的存在。我們若習慣於對麻木表現麻木,對挑戰置若罔聞,那麼挑戰作為提醒的功效便大打折扣了。

但到底哪裏存在着治愈「麻木」這個繭,使我們得以繼續健康成長的方法呢?如前所述,麻木是「是以錯誤的方式對待過去的自己,也就是只注目於過去的自己,認為日復一日的今天不過是與昨天一樣的一天,遺忘和忽視了今天的我所遭遇的可能性,從而失卻了對明天的期盼。」那麼,治癒的起點大概就是把頭抬起,看看今天的自己和明天的自己;不再視每天都不過是一天,而是視每天都是一天,在其中認真生活着,並為此向上帝感恩!

[1] 沃格林。尼采與帕斯卡爾(田立年譯)。載於劉小楓選編:尼采與基督教思想(174-175頁)。香港:道風書社。括號為筆者所加。

[2] 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著,何兆武譯,《思想錄》(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64頁(第135節)。

[3] 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著,楊基譯,《宗教情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207頁。

[4] 加爾文(John Calvin)著,錢曜誠等譯,《基督教要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756頁。

[5] 路德(Martin Luther)著,鄧肇明譯,《基督徒大問答》(香港:道聲出版社,2012),30-31頁。

黃偉然
平信徒, 渴望成為人的人, 在茫然失所中決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