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續〈為知識分子解惑的當代先知──薛華(Francis August Schaeffer)(上)〉

真正的屬靈是從信仰實踐中看見真愛

一九四七年七月,長老會獨立國外差會(The Independent Board for Presbyterian Foreign Missions)選派薛華赴歐洲考察戰後教會重建實況,為期三個月。此行因順道參觀歐洲各地宗教改革遺跡,讓薛華心中深受感動,彷彿是找到了屬靈的根,也激起了夫婦二人到歐洲宣教的負擔。對於途中遇上的幾位福音派屬靈領袖如哈列斯比(Ole Hallesby)、鍾馬田(Martyn Lloyd-Jones)等,留下極深刻的印象。一九四八年二月,薛華決心舉家移居歐陸。同年八月,他被教會委派順道出席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國際基督教聯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Christian Churches, ICCC)的成立大會。期間他認識了荷蘭青年藝術家陸梅克(Hans Rookmaaker),成為畢生的莫逆之交。

同年九月七日,薛華一家經比利時和法國抵達瑞士洛桑(Lausanne),開始租屋安頓,為孩子聘請家庭教師學習法文。後因洛桑房價昂貴,次年舉家遷到風光明媚的山村香佩里(Champéry)農舍居住。一九四八年,夫婦二人在洛桑成立「兒童歸主事工」(Children for Christ Ministry),正式在歐洲大陸延續兒童福音事工的舊夢,積極向後基督教時代的戰後歐洲兒童介紹認識耶穌。

一九五一年冬天,薛華經歷了一段長時期的屬歷危機,甚至一度懷疑自己的信仰,使他認真地重新訂定他對基督的委身和生命的優先次序。一九五三年,夫婦二人帶著三個女兒(Pricilla、Susan、Debby)和一歲的兒子(Franky)返國述職,期間主領過三百多場聚會,又在信心神學院授課。然而,他再一次目睹自己的教會分裂,分離出來一個福音長老教會(Evangelical Presbyterian Church),還有設立在聖路易市的聖約神學院(Covenant Seminary, St. Louis)。宗派越分越多,堂會人數卻變得越來越小!這時候薛華完成了《屬靈的真義》(True Spirituality;中譯:橄欖)一書的文稿,是他在一九五三年聖經營的講章整理而成,強調真正的屬靈是從信仰實踐中看見真愛。此書卻一直延至一九七一年才正式初版面世。

一九五五年,經過多番波折後的夢想事業「蔭庇所」在瑞士山村休莫茲正式成立,薛華此後終其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這裡渡過。「蔭庇所」是法文L’Abri的同意詞,主要工作是要接待各地來的青年知識分子,並向他們演示上帝的真實存在,從而有深入認識上帝的機會。薛華自己擔任屬靈導師,與青年人一起大談人生、信仰、哲學、藝術,並在生活中落實整合。1958年,「蔭庇所」在英國牛津成立分部(English L’Abri),由次女Susan的夫婿Ranald Macaulay負責主理,從此他與英國校園團契(UCCF)在事工上合作無間。此後,「蔭庇所」團契的影響力不斷在各地延伸。他也經常到世界各地主領聚會,應邀在神學研討會中發表論說。薛華晚年時發現罹患淋巴腺癌,至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五日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寓所(Rochester, Minnesota)病逝,享年七十二歲。他一生特別的使命,乃是向那些對人文主義理想失望的人指出福音的路向,又對基督徒對存在主義心存幻想者提出的警告,以防他們掉入相對主義的危險陷阱中。

與知識份子分享上帝的真理

薛華一生著作頗豐(包括合著),當中廿二種曾在他逝世後被收錄在五大冊的《薛華著作全集》(Complete Works of Francis A. Schaeffer: A Christian Worldview, 1985)中。他早年的作品不多,主要都是一些基本查經類別的材料,目的是要幫助那些對聖經真理模糊迷失的一代。在「蔭庇所」的事奉廿九年間,讓他有更多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對話,為「現代」作觀察把脈診斷,並進行有系統的寫作。要從他眾多精彩作品中找出一本代表作是困難的,其中《理性的規避》(Escape from Reason, 1968;中譯:文藝)、《上帝在那裡》(The God Who is There, 1968)和《太初有道》(He is There and He is Not Silent, 1972;中譯:FES Press)三書曾被以三部曲形式來合集出版,最具代表性。《理性的規避》一書原是他在英國和荷蘭講學內容的錄音整理,書中薛華對西方現代思潮演變作扼要精闢的分析和批判,從中世紀的阿奎那、達文西,講到近代的黑格爾、祁克果,為要說明基督教信仰才是把建基於希臘羅馬的文明智慧傳統規避理性的無形約束打開的真正動力;作者強調上帝是理性的上帝。《太初有道》一書將有關上帝的哲學研究摘要敘述,作者並提出他自己明確的立場,深信一切哲學思考若離開了上帝去尋找出路,最終必歸徒然。《上帝在那裡》一書是薛華首本親自執筆完成寫作的著作,書中透過當代思想模式和現代人所熟悉的語彙,向二十世紀未信並已信之人宣講福音。

薛華又曾與好友陸梅克一起研究藝術發展史,找出宗教與哲學的大趨勢,合作在歐美兩洲發行電影(多由他兒子法蘭克執導)和同名著作,包括著名的《前車可鑒》(How Should We Then Live?, 1968;中譯:宣道)、《人類究竟發生了甚麼》(Whatever Happen to the Human Race?, 1979)、《基督徒宣言》(A Christian Manifesto , 1982)、《福音派危機》(The Great Evangelical Disaster, 1984;中譯:華神)等,使他在全球福音派教會中的影響力無遠弗屆,於重建福音派知識分子對正統神學之信心,警惕人文主義參雜信仰,幫助人明白歷史和文化的趨勢,並能積極地應用藝術等方面貢獻良多。

photo
《薛華的心靈世界》,雅歌。

他的中譯著作還有:《愛之誌》(The Mark of the Christian;中譯:證道,1972)、《眾目睽睽下的今世教會》(The Church Before the Watching World;中譯:中華基督翻譯中心,1975)、《聖經基要真理淺釋》(Basic Bible Studies, 1972;中譯:校園)、《基督徒的藝術觀》(Art and the Bible, 1973;中譯:宣道)、《兩疑則惑》(No Final Conflict;中譯:橄欖,1983)。對於薛華生平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五位福音派領袖》(Christopher Catherwood, Five Evangelical Leaders, 1984;中譯:角聲)及《薛華的心靈世界》(Lane T. Dennis ed., Francis A. Schaeffer- Portraits of the Man and His Work, 1986;中譯:雅歌)來閱讀。薛華的妻子伊迪絲著作亦多達十六種,與丈夫合著一種;其中中譯本面世祇有《甜蜜的家庭》(What is a Family?;中譯:校園)一書。

(本文原載於《曠野》144期(2006年12月),頁6-8。首次在香港發表。)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