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鍾樹森牧師

相信很多小朋友都曾向父母要求養小寵物,兒子大約在三歲開始就已有養這樣養那樣的訴求。還記得第一次帶他去旺角「金魚街」(通菜街)的晚上,他就是咬著不放地要求養金魚。到了四歲生日的時候亦終於為他買了數條紅劍魚及兩隻巴西龜,可惜在半年之內,牠們已全軍覆沒。
「我想要養返隻狗仔!」早前兒子又再向我們發出要求。
我隨即反問:「點解?」
「我鍾意嘛!」看來這是他最有用及最常用的理由。
「等你大個仔有自己間屋先算啦!」太太立即開出一個遙不可及兼到時很有機會已改初衷的條件。
「唔係呀!我係想依家要呀!」他又要即時滿足願望了。
「講左大個仔先就大個仔先,你無謂嘈喇,點嘈都係同一結果。」我又好堅定不移咁拒絕了他,最後,他只有老大不願意地經驗人生不知第幾次同一訴求被父母一齊否定。
不少專家都指出兒童養竉物是值得鼓勵的事情,既可叫小朋友有伴,亦可培養他關懷照顧的愛心。只是經歷過兒子無心餵魚無暇打理一役,加上小弟一向對小動物在家走動感厭煩的緣故,所以我一直都反對兒子在家養小狗。不過世事從來都不會因人的意志而轉移,我不准也始終只是不准,並不代表改變了兒子喜歡養竉物的願望,他一時三刻又會提出同一要求。
大約一個月前的某周日晚上,我一家三口按平常的習慣回父母家吃晚飯,該晚我比太太與兒子稍晚才到達。當我半身踏入家門時,兒子已高聲跟我說:「我頭先同媽咪捉左兩隻蝸牛,媽咪話我可以養佢地兩個呀!」
「蝸牛?點會有蝸牛?仲要攞蝸牛番屋企當竉物?咩道理?」連串問題從我口衝出來。
「蝸牛咪蝸牛囉!係地下爬嗰尐呀!」他同時將放在膠袋裡的蝸牛展示給我看,我即時退後兩步。
「邊有人會養蝸牛當竉物呀?你咪殘害小生物啦!你問過佢地未呀?或者佢地鍾意係戶外而唔鍾意係我地屋企呢?」我打算用蝸牛的角度說服他。
「都放左係袋囉!兩隻蝸牛應該係因連場大雨而爬左出黎,頭先係老爺樓下公園見到,呀仔好有興趣咁捉左,番到屋企放係以前個魚缸裡面養就唔會走出黎阻住你啦!」這就是一錘定音,太太講話之後就沒有其他討論了,果然厲害。
回到家裡,我們就將兩隻蝸牛放在魚缸裡。我當時心想蝸牛你倆若能撐得到一星期已經額手稱慶,誰不知這兩隻蝸牛一星期後仍然健在,牠倆在我家已活了一個多月,看來氣息尚算不錯,希望可以好好活下去吧!至於竉物主人,即我兒子方面,他最近在街上走或在公園玩的時候,都會提出帶一些落葉回家餵蝸牛,暫時都算是一位負責的小主人,希望他可以繼續努力吧!但對屋主來說,我至今仍感到養蝸牛作竉物很是奇怪,怎會有此一舉的呢?
—
鍾樹森牧師
人到中年,當過中學教師、神學院教師,現最常被人叫作牧師,心裡仍最愛當老師,所以最愛梁啟超那句:「獻身願作萬矢的,著述求為百世師」。回到家裡,甚麼師也不比一聲「爸爸」,不過爸爸不易當,有激氣時、有開心時、有疲累時,但爸爸又應該會比牧師、老師當得最入心入肺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