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錦田但以理

剛過去的端午節假期,沒有離開居住範圍一公里,只是上午帶阿仔去對面會所的泳池游吓龍舟水,下午在家看電影《Frozen》(《魔雪奇緣》)DVD代替看龍舟競賽。原本也沒想到要買這隻DVD,始終出版不久,價錢仍高(對我這個窮爸爸而言);但因為阿仔常提及同班同學看了很喜歡,他也不時說想看,加上不久前在朋友家有機會播,卻因時間不夠而沒有看完,最終太太就給他買了回家。

YoungAE

《Frozen》的故事很簡單,講述北歐某國家國王的大女兒愛莎天生擁有製造冰雪的法力,卻因一次在與妹妹安娜玩耍中意外誤傷了她,為了避免再令妹妹受傷及影響國家,兩姊妹從此分開生活。可是,在愛莎的加冕典禮上,安娜為了想與初相識的漢斯王子結婚,激怒了愛莎令她的冰雪魔力又發作,也讓民眾吃驚!於是,愛莎決定離開皇宮,往遙遠的雪山去獨居,並且在那裡尋得自我天地;可是,她不知道自己發出的冰雪魔力已令整個國土被冰雪封鎖。妹妹安娜為了拯救國家及尋找姊姊,開始了冒險之旅,可是在見到姊姊愛莎時,再次被她的冰雪所傷,需要真愛才可以溶化內心的冰雪而得醫治。最後,安娜雖然因為要救愛莎而犠牲生命,但也因為這份真愛,內心的冰雪得以溶化,重獲生命;而愛莎亦明白到原來是「愛」,才可以令她隨心所欲善用魔法,要冰有冰,想溶雪就溶雪(故事詳情可參看維基百科,或買隻DVD慢慢睇)。

好聽的主題曲和插曲,加上感人又喻意淺白的故事,自然適合一家大細!當我回味故事情節的時候,有一個感觸心思的地方,或者值得與大家分享!故事中,姊姊愛莎為免再次傷害妹妹及逃避民眾的怪異目光與責難(他們都當她是妖魔),逃跑至森林外一高山,在那裡以魔法建立屬於自己的冰雪皇宮,除去皇室衣服換上冰雪製的服裝,正式成為冰雪皇后,也唱出很悅耳的主題曲〈Let it go〉,表達終於尋找到真正的自我,可以隨意發揮天賦本能,在屬於自己的地方,過不需要理會其他人的生活。

這首歌獲得第86届奥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獎,除了好聽易上口外,相信同影片受歡迎及歌詞本身強調肯定自我價值的優先性內容有關。美國作為世界潮流的龍頭大國,個人主義盛行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只要在不傷害或影響其他人生活的前提下,個人喜歡過一種怎樣價值的生活,都應該是認可的,及不應被歧視的。不過,有趣的是,這始終是一種「一個人的生活」取向。電影的結局明顯地提出另一種出路,姊姊愛莎因為妹妹安娜為救她付出生命(犠牲的愛)而體會到,原來只有愛,才能令自己跨前一步,走出自我,既可以自由發揮冰雪魔力(天賦),又可以適當地控制它,並且,可以再次與妹妹及其他人一起生活,甚至善用魔法造福國民(社群)。

frozen

甚麼是真我?是在自我空間內隨意地施展能力,可以無拘無束地生活的我?還是以愛為人而適當地發揮能力,活在社群中的我?以我讀了少少神學的認識,都知道基督教講神為愛而造人,而且人需要活在社群中,才能活出神造他的真我。關於世界(或社群)加諸於個人的不良壓力(或壓抑),西方社會已經反抗了幾百年,並且取得了不少成果。反而,個人如何可以重回社群,以合適的方式活出更深更真的「我」?這個以往被誤認是矛盾的問題,今天已經有不少智者或神學家重新提出,其實不是矛盾,而是「吊詭」,而且,人就是需要活在這種吊詭的生命中,慢慢成長。

近幾年,因為Facebook盛行,愈來愈多離開建制教會(或沒有固定堂會生活)的基督徒浮出水面,他們不少或是孤立地過信仰生活,或是各自尋找可以同行的群體。甚至有堂會牧者已經提問,是否有所謂「後基督徒群體」出現?[1] 若教會受召去牧養他們,需要另立一個團契(教會)嗎?這是否也是另一個基督教的吊詭呢?

看來,真我與群體、耶穌跟隨者與建制化教會、作門徒與中產化教會等等的問題與矛盾,已經漸漸地挑戰今天香港教會,迫使有心的牧者再去反思基督教信仰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講了那麼一大段說話後,如果你未看《Frozen》,會有興趣看看嗎?

電影主題曲:〈Let it go〉

[1] 對於香港出現「後基督徒群體」,我們作為牧者和導師,可以如何回應呢?
10390158_10152139735669211_7791909569871760802_n

錦田但以理
曾經住在錦田村屋,享受被群山環抱。人到中年,竟來個兩大轉變:生仔與轉行。 現在享受寓閱讀於工作,做個三陪父親:陪玩,陪食,陪瞓(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