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華

(圖片來源:http://www.pastorpriji.com/blog/how-do-you-celebrate-the-season-of-lent/)
(圖片來源:http://www.pastorpriji.com/blog/how-do-you-celebrate-the-season-of-lent/)

一年一度的大齋節期(Lent)又臨到了。本週的星期三(2014年3月5日)就是大齋節期的首日,即西方教會所謂的「聖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請留意,這裡的「西方教會」並非指歐美的基督教會,而是指教會歷史傳統中以羅馬為中心的拜占庭以西的拉丁語系教會,所以這也涵蓋了今天的天主教會和新教。東正教會則有不同的大齋節期的日子)。

我想對於「非傳統」教會出身的基督徒而言,這個歷史悠久的教會聖歷節期恐怕是聞所未聞;除非就像筆者在讀學士學位時所經歷般的,有些基督徒會刻意的按照一些專為大齋節期設計的靈修材料進行為期四十天的靈修、禱告、禁食的操練。我想這是極好的,尤其這四十天的屬靈操練最終要導向苦難週和復活節,是教會聖歷中全年的最高潮和最重要的節慶。但是我對於一些教會、基督教機構和基督徒個人在進行這樣的屬靈操練時所抱有的期待總是傾向於務實(pragmatic)的方面感到可惜。是否大齋節期本身就是一個可以專心來個持續時周較長的屬靈操練的時段,所以就極力鼓勵人們來「歡度」大齋節期,這樣焦點就不在這節期本身所富含的屬靈意義,即「為罪、為義,自己責備自己」和預備自己來思想及歡慶接踵而來的受難週和復活節;而是可以「行出來」的靈修、禁食禱告和其他相關舉動。這樣遵行這一切的背後的動機也由「行出來」的方面來主導,而不是更重要的認知的方面。後者應成為前者的基礎和根本上的內容,前者也許可以在缺乏後者的情況下仍然「行出來」;但是帶著「為罪、為義,自己責備自己」的謙卑之心來靈修和禁食禱告豈不讓這一切更豐富和有意義嗎?我不是說純粹要趁這時期提供的空間來讓自己有屬靈操練的機會不好,只是在同時間也失去了一個可以學習和重視一個富含意義的歷史性的教會傳統節期的良機。

或許對有些基督徒來說,一個歷史意義或歷史重要性並不比一個「有效」的屬靈操練來得更重要,至少這是在個人的範疇裡而言。然而,我們永遠都不要忘記一些歷史性的真理,首先,耶穌基督是在進入我們的歷史後才充分地成就祂道成肉身的意義,然後,我們今天所承接的教會的模式和傳統全部都是植根於歷史中(或專指教會歷史而言),再來,我們今天所學習的神學和教義背後都有繁雜深遠的歷史淵源,這一切一切都表示基督信仰有一個橫跨時間不可忽視的連續性特質(continuity)。筆者在這裡並非在高舉歷史或過度加重歷史在信仰裡的重要性,只是這是現今基督徒和教會常常漠視和不關注的信仰中的一環。

(編按:本文因本站電郵信箱故障而錯欠刊登佳期,謹此向作者張華致歉。)

張華
鍾情於歷史長河的絢麗,迷戀於文字的遼闊天空。出身理科,在英國留學期間愛上一個叫曼徹斯特的城市。成長於檳城,現居於吉隆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