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我們一輩七○年代信仰啟蒙的信徒,很喜歡聽楊牧谷講道。1980年我自政大新聞系畢業後,在《校園雜誌》擔任了兩年編輯。可能同是來自香港,老總吩咐我要與身在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楊牧谷通信,務求令他負責撰寫的專欄「半截蠟燭」不要脫稿(後來改編為《讀書造玩意兒》一書)。每月接到他的文稿時便第一時間拜讀改稿,他的文稿讓人讀來甘之如飴,滿足萬分。同事間常聽到傳聞,是楊牧谷魄力驚人,每日為公為私筆耕萬言,聽來叫人感到不可思議!

《人去留影──楊牧谷牧師的故事》,楊伍秀嫻著,更新資源有限公司,2011。
《人去留影──楊牧谷牧師的故事》,楊伍秀嫻著,更新資源有限公司,2011。

2011年11月,師母楊伍秀嫻女士為去世十年的丈夫出版了傳記《人去留影──楊牧谷牧師的故事》。為親人立傳的書籍不算稀有,1990年8月著名作家滌然(歐陽仁女士)便曾為去世六年的丈夫寫成傳記《主僕史祈生》。但對於愛讀楊牧谷著作的讀者來說,終於可以透過閱讀《人去留影》,讓師母把楊牧谷牧師生平故事娓娓道來,更可以立體和全方位地認識這位重要的當代華人神學工作者和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稍稍明白其中外顯和暗藏的張力與現實。

《人去留影》是楊牧谷牧師生平的故事。書名源自他在劍橋大學的論文指導教授李約瑟院長(Joseph Needham, 1900-1995)辦公室牆上掛著的四個大字。李約瑟早年曾在遠東擔任記者,畢生熱愛中國,髮妻去世娶華人魯桂珍為妻,並以劍橋版巨著《中國科學文化史》全冊聞名於世。楊牧谷也曾用這四個字作為《讀書這玩意兒》一書的第三部分文章的副題。

楊牧谷牧師原名楊文輝,1944年7月8日出生於廣東順德都成鎮,因戰亂舉家逃難到香港。中學時歸信基督,1964年起先後進入中華神學院和海外神學院讀書,因受以西結書卅四章6節經文感動:「我的羊在諸山間,在各高崗上流離,在全地上分散,無人去尋,無人去找。」乃改名為牧谷,正是要牧養高崗上、荒谷中,流離失所的迷羊;一生矢志只向神屈膝,不向任何人、任何集團或勢力屈膝,昂首面對任何事。

1967年神學畢業後,他加入證道出版社擔任編輯,因表現優異次年即獲晉升為總編輯。期間主編策劃主編「鐘樓文庫」共五冊,翻譯書籍十餘冊,又為期刊、電台、講台寫作投稿無數。由於對學術研究眼界漸開,1974年8月與師母結婚,婚後十一日便赴美國進修,入讀加州亞蘇撒大學。次年9月轉往蘇格蘭愛堡大學New College攻讀,期間隨T.F. Torrance研習教父學,獲神道學榮譽學位(B.D. Hon.),並為種籽出版社完成翻譯巴斯德的《聖經研究》共六冊的工作。

至1978年,他再轉往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隨李約瑟院長完成論文,以《道德經》來作信仰和神學對話研究。在劍橋攻讀時,他曾完成了《種籽新約神學辭典》十卷的其中五卷翻譯工作,惜因出版社缺乏出版經費,結果只出版了卷一便凍結計劃。1981年婉拒了劍橋的邀約,返港加入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組擔任講師。1983年10月15日楊牧谷接受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按立為牧師,至1987年夏天離開神學組的教席。

此後,楊牧谷重操文字工作和神學研究生涯,經常透過不同資訊媒體,根據聖經立場詮釋時事。在六四前後共寫過四本有關國運反省的書,又出版了聖經釋經書、一套十二冊信仰系列、家庭小品和生活系列、耶穌靈修系列書籍。1992年冬天,楊牧谷發現患上鼻咽癌,一連串痛苦的治療令他對信仰及生命作出更深邃的反省。病癒後身體的狀況並無影響他的工作,反而令他更積極參與病人的關懷工作。他又承新加坡「國際關懷」總部委託在港成立「更新資源(香港)有限公司」,繼續出版、發展《道材》和「21」遙距課程,亦不時於世界各地主領專題講座。2001年12月,楊牧谷與妻子到英國度假期間身體突感不適,入院後更陷入昏迷狀態,終於在三星期後(2002年1月7日)於愛丁堡病逝,享年五十七歲。

楊牧谷著作甚豐,出版書籍數量逾百,亦曾翻譯過不少外語著作,錄製講道聲帶及錄影帶,當中題材涉及範圍甚廣,包括:聖經、神學、靈修、社會時事、癌病等。臨終前楊牧師有感艱澀的神學不易為年輕一輩明白,更主動與漫畫工作者合作,以漫畫形式詮釋基督教信仰。此外,他其實是個很家庭、很「人」的人,在他眾多著作中經常談到他的家庭、愛妻、兒女、下廚、病疾……

楊牧谷牧師與師母
楊牧谷牧師與師母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