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French Historian Jacques Ellul Talking

對於華人信徒來說,當代法國思想家依路(Jacques Ellul, 1912-1994)可能是個頗陌生的名字。但他約五十種的法文著作中,卻有多達三十餘種被翻譯成英文出版發行,各國譯文超過十二種,深受全球有識之士喜好和重視。可惜,中譯本至今卻連一本也沒有!他自己集哲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倫理學家和信徒神學家於一身,長期在法國波爾多大學(University of Bordeaux)的政治學院擔任教席。他一生的座右銘是:「全球思考,本地實踐」(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全球思考,本地實踐

依路在一九一二年一月六日出生於法國西南岸著名葡萄酒產地波爾多市。同樣是在波爾多出生的母親(Marthe Mendés),體內流著葡萄牙和法國兩國的血統;父親(Joseph Ellul)則是意大利馬爾他和賽爾維亞兩族的混血兒。父母家族原是都是來自貴族背景,卻因歐洲大陸局勢劇變而致家道中落。由於自小家境赤貧,依路對貧窮有極深刻的經歷和體會。童年時,依路最愛在波爾多港口和附近的沼澤地帶流連嬉戲,與水手和漁夫打交道,成為他學習體驗人生的大舞台。十五歲起,依路便須自力更生,靠自己勞力付出來換取學習和生活費用。

他父親自維也納學成後受聘為酒商Louis Eschenauer駐波爾多的營業代表,在當地邂逅認識了未婚妻。他的學識十分淵博,是個希臘正教信徒,卻同時是伏爾泰(Francois Voltaire)的追隨者,崇尚唯理哲學的自然神論,批評教會甚烈,對獨生子依路要求甚為嚴格,在貧困生活中仍要緊持賽爾維亞貴族的身分和尊嚴。母親是位出色的畫家,在私立學校裡授畫,也在家裡收生授徒。她出生自虔誠的復原教派信徒家庭,卻因丈夫的緣故一生大部分時間與教會保持距離,對兒子的成長總是儘量給予充分的自由和空間,但絕非流於溺愛和放縱。

十七歲時,父親因不幸遭遇車禍,致使失去工作能力。在當時缺乏任何社會福利保障制度下,治療和醫藥費用籌措頓然成為家中一大難題,一家生計便完全倚靠依路和他的母親工作來維持。由於在公立學校(lycée de Longchamp,如今已改稱為lycée de Montesquieu)時學業成績優異,高中畢業後他順利進入大學先修學校lycée de Montaigne攻讀。因拉丁文、法文、德文和歷史科均名列前茅,依路原希望進海軍官校以減省家庭負擔,也可以滿足他對海洋的嚮往;但父親卻堅持他應接受保送,進入波爾多大學繼續學業,主修法律學,以兼職半工讀來賺取入息幫補家計。

一九三○年,法西斯主義席捲意大利政壇,納粹主義正在德國漸漸發揮影響力,宗教信仰上「上帝已死運動」(the Death of God movement)和「非正統主義」神學家(the neo-orthodox theologians)的論爭又衝擊著教會和有識信眾。在講授「政治經濟學」的教授影響下,依路開始閱讀馬克斯經典名著《資本論》(das Kapital)的法文譯本,接受馬列主義和共產思潮沖擊和洗禮,進而成為共產主義的忠實信徒。一九三四年,他甚至還曾親赴莫斯科社會主義革命聖地朝聖,結果卻是失望而回,對史太林統治下推行的共產主義蘇維埃式樣板生活深感不安和恐懼。經過多年來對恩格斯和馬克斯的唯物辯證法反覆思辯和研讀,依路發現原來早在舊約聖經和保羅的言論中便有相同的辯證法,祇是前者走向血腥殘暴的階級鬥爭不歸路,後者則是通向蒙恩得救的新生路,兩種意識型態可說是進路相同而結果迴異。依路最後以歸信基督為終身抉擇,長期活躍於法國改革宗教會(Reformed Church in France),戰後還晉身在公餘參與教會領導要職。

大學畢業後,依路留在母校講授政治學課,並繼續兼讀博士課程。雖然他早於1937年完成博士論文寫作,論文內容研究古代政府體制,題目是The History and Legal Nature of the Mancipium,卻因戰事影響延至1943年才被確認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他又在同年通過在大學講授羅馬律法的資格檢定試(an agrégation in Roman Law)。法國淪陷時期,依路的雙親在一九四二年因受迫害雙雙去世;同年剛誕下長子Jean的英籍荷蘭出生妻子Yvette Ellul又因外籍身分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此後夫婦二人另再育有二子一女,分別是Simon、Yves和Dominique)。他自己則因抨擊法國傀儡政府(the Vichy government),加上父親是外國人而牽連被捕判短期流放。獲釋後,依路一直積極參與對抗納粹的解放法國運動(the Mouvement de Libération Nationale),並協助營救猶太人逃亡脫離納粹魔掌,讓他有機會與苦難中的法國民眾共同生活,深入體會草根階層生活的難困和辛酸。二次世界大戰後他曾短期擔任波爾多市政公職(1944年10月31日至1945年4月29日),協助戰爭後復原工作,讓他對城市制度的論理研究的心得可以予以實踐,身體力行去服務社群,有極出色的表現。可惜因著種種政治理由和壓力,依路被迫退下政壇,重返大學校園去作育英才。

依路自言除了喜愛閱讀聖經外,其思想曾深受馬克斯(Karl Marx)、韋伯(Max Weber)、祁克果(Søren Kierkegaard)、巴特(Karl Barth)等人的思想和著作影響。因曾經歷社會變遷和目睹戰爭的可怕,他對現代科技、都市社會、環境生態保育等議題與基督教信仰整合和反思發生濃厚興趣。他也長期擔任當地海岸保育等公職,用行動來實踐抱負和理想。

(編按:本文原載於《曠野》143期[2006年10月],頁10-11。)

(續〈主張無政府主義的當代城市神學家:依路(Jacques Ellul)(下)〉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