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2016年年底,網上電台每周書介節目「『培』你閱讀」播出了第315集,因著《時代論壇》改版和人力重新調配,節目與讀者(聽眾)暫別。我是在2010年夏獲《時代論壇》邀請錄製節目,在其網台上每周介紹一本屬靈好書,不意竟做了六年又四個月,算是為華人教會出版和信徒閱讀大逆境時期盡點綿力。 Continue reading “「『培』你閱讀」之後 “
作者:陳培德牧師
2016年年底,網上電台每周書介節目「『培』你閱讀」播出了第315集,因著《時代論壇》改版和人力重新調配,節目與讀者(聽眾)暫別。我是在2010年夏獲《時代論壇》邀請錄製節目,在其網台上每周介紹一本屬靈好書,不意竟做了六年又四個月,算是為華人教會出版和信徒閱讀大逆境時期盡點綿力。 Continue reading “「『培』你閱讀」之後 “
作者:陳培德牧師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哈維.考克(Harvey Cox)應邀到哈佛大學為必修學科「道德判斷課程」,開講關於耶穌的課,為這所全球頂尖的大學學府,訓練和裝備精英學生在專業知識以外的人文素養。校方認為哈佛不能再忽視日益嚴重的窘境,如面對內線交易、司法黑幕、醫生重利潤而非病患者、科學家捏造虛假數據,其中不少元兇還是哈佛人哩!這些曾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竟膽敢悍然做出壞事,專上教育到底為他們灌輸了些甚麼?這門原本不被看好的「道德思辨」冷門課程,沒想到竟然吸引眾多學生,選修人數愈來愈多,連別校的學者、記者、外交官都上門求教,最後甚至要移到劇院上課。課程風靡哈佛校園超過二十年,累積學生人數破萬。 Continue reading “【培你閱讀】第315集:《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面對道德難題如何思辨、如何選擇》”
作者:陳培德牧師
美國著名女星妮歌・潔曼(Nicole Kidman)在2004年秋,一次私下接受教導「舊約入門」時,向老師提問:「聖經是怎麼來的?」結果讓在愛荷華大學任教古典文化與宗教研究的教授羅伯特・嘉吉(RobertCargill)花了十多年來思考,至2016年春天出版了The Cities That Built the Bible一書,中文譯本旋即在同年夏天面世,書名《創造聖經的城市:尋訪舊城、古卷與文明遺產的宗教考古之旅》。 Continue reading “【培你閱讀】第314集:《創造聖經的城市:尋訪舊城、古卷與文明遺產的宗教考古之旅》”
作者:陳培德牧師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葉,英國國教內部掀起了一場重大角力,主要是由原來掌權主張大公主義(Anglo-Catholics)的高階教會、主張出走獨立自主的自由教會,以及主張內部革新的福音信仰主義者三方互動和較勁。巴刻(JamesInnell Packer)可算是後者陣營的重要勇將。早在1958年,他還在布里斯托專門培訓傳道人的丁道爾學院(Tyndale Hall, Bristol) 擔任教席時,便應《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的邀約,為該刊撰寫有關英倫三島基要主義者近況的文章,引發起他寫作出版成書的興趣。同年,他的處女作品《基要主義與神的道》(“Fundamentalism” and the Word of God)面世,惹來各方觸目。1961年,第二本著作《傳福音與神的主權》(Evangelism and the Sovereignty of God)面世,本書原是巴刻前一年在倫敦大學向學生講話的內容結集,使當時瀕臨解散的學生佈道隊得以重生,奠定了他成為公認的「改革福音信仰主義戰士」。巴刻最為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是1973年出版的《認識神》(Knowing God),原著創刊頭十年便售出超過五十萬冊,二十年超過百萬冊的驕人成績。 Continue reading “【培你閱讀】第313集:《全民神學家巴刻:從認識神到事奉神》”
作者:陳培德牧師
知名德國女性神學家杜樂蒂.左勒(Dorothee Sölle, 1929-2003)中譯著作《想像與順服:新世紀基督教倫理的反思》(Phantasie und Gehorsam. Überlegungen zu einer künftigen christlichen Ethik)新近面世。譯文出自慕尼黑大學哲學院博士候選林正昊,史文鴻博士校訂,台北游擊文化出版。與《安妮日記》作者安妮.法蘭克同年出生的左勒,生於科隆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童年與青春期歷經納粹掌權,戰後進入大學先後修習哲學、德國文學及基督教神學。1954年取得博士學位,1971年完成教授資格論文。她在做神學旅程中不停反思:「奧斯威辛之後,基督教神學如何能夠無動於衷?」 Continue reading “【培你閱讀】第312集:《想像與順服:新世紀基督教倫理的反思》”
作者:陳培德牧師
這是一本題材很新穎的書,作者何兆斌在過往幾年聽了不少與神學有關的講座,也上過不少這類課程。他希望為自己過往幾年的神學學習,做一點整理功夫。於是嘗試把聽課的筆記整理、擴充、深化,並加入自己的思考,輯錄成書,寫成本地神學札記。本書不止記錄課堂內容,也刻畫了本地神學老師的授課風格,甚至反映他們的性格,也邀請老師回應,肯定他們對本地神學教育的貢獻。 Continue reading “【培你閱讀】第311集:《神漂──本地神學札記10堂課》”
作者:陳培德牧師
照顧高齡父母的難題,您想過了嗎?「我那高齡父母,脾氣難搞,我的耐性快用光了,我好累,可以找誰求助?教會能幫我什麼忙嗎?」「爸媽住得離我最近,因為我還沒結婚,似乎照顧父母的責任就落在我肩上,但……我好像還沒準備好。」「另一半與父母的照顧,若是二擇其一,該怎麼辦?」「照顧父母,負面情緒日益高漲,內心充斥罪咎感,這是我的問題嗎?」「在養老院、療養院還是在家照顧,如何選擇?」照顧年邁、身心靈軟弱父母的人,在父母期待、他人意見和自己的要求,特別是在似是而非的屬靈觀下,「照顧者」成了沉重的代名詞。 Continue reading “【培你閱讀】第309集:《照顧父母,也照顧自己》”
作者:陳培德牧師
地獄的刑罰是甚麼一回事?「不義者」的最終結局就是落入永恆的地獄之火?難道上帝活像嗜血的怪物,極端殘忍,為了滿足自己的公義而懲罰罪人,直到永永遠遠?若聖經所說的永刑,並不是指刑期上的永沒盡頭,那永刑究竟又是甚麼意思呢?永恆刑罰可以是永遠毀滅之意嗎?一般人對於基督教信仰裏提及的地獄不甚了了,連基督徒所知其實也不多。 Continue reading “【培你閱讀】第308集:《地獄,永遠的刑罰?——破解地獄的迷思》”
作者:陳培德牧師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歐洲大陸哲學思想界興起聖保羅研究熱潮,以有異於過往的姿態,讓保羅這個名字重臨神學、哲學、歷史及聖經研究,當中累積的思想潛能漸漸顯見於該世紀末。這股哲學研究思潮萌芽於猶太拉比陶貝斯(Jacob Taubes)的海德堡講座、天主教學者布勒東(Stanislas Breton)的一本小書,並以無神論哲學家巴迪歐(Alain Badiou)和阿甘本(Giorgio Agamben)的著作為第一個頂峰。他們以哲學和思想史為進路,對保羅思想重新發掘,藉著作在英美學術界帶來回響,在哲學、神學、宗教和歷史研究等領域裡打開跨學科對話和辯論,為當代思潮在猶太及基督教思想素材以外,提供全面的政治想像和能量。今日我要介紹的好書,是陳錦輝主編的論文集《一切──聖保羅與當代思潮》(Omnia Omnibus),搶鮮全面介紹這方面的發展。 Continue reading “【培你閱讀】第307集:《一切──聖保羅與當代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