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有人寫字

The Writing People

Tag

古華多羅

當許冠傑唱起「錫安之歌」(詩篇一百三十七篇)

作者:古華多羅

許-13下筆之日(412日)歌神許冠傑為失業的音響工程人員「出山」義唱籌款。本來整件事都十分有情義,直到特首也出來收割這件美事,我卻深感悲傷和諷刺,令我想起著名的詛咒詩篇一百三十七篇。

詩中希伯來人被擄時,施暴的巴比倫人卻要他們唱「錫安之歌」(詩一三七1-3)。那實在是甚麼詩歌眾說紛紜,但大抵學者都同意是南國頌讚王朝和聖殿的歌。不過,落在國破家亡時怎會想唱這些歌?偏偏施暴的人就是喜歡這樣收割,以示他們對希伯來人的壓制。 Continue reading “當許冠傑唱起「錫安之歌」(詩篇一百三十七篇)”

讓世代過去

作者:古華多羅

世代-33

如果一個使命花你數十年時光也不成功,還值得堅持下去嗎?這得要看如何解讀自己的使命。

耶利米書二十五章開首的宣講,可說是先知的小型工作報告:二十三年的宣講一事無成,南國猶大的執政和掌權者仍然沒有悔改。此時耶利米傳達了對猶大國的審判:猶大將會淪陷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之手。宣講之時,尼布甲尼撒剛剛登基,卻已和眾先知一樣被奉為耶和華——而不是巴比倫神——的僕人。上帝且要用耶利米宣講的神諭越發明顯地指出,上帝的宏大計劃並不只是一邦一國,而是整個以色列所認識的世界都要改變,是故在呼召耶利米之時,上帝已經召他為「列國的先知」(耶一5)。可是,縱使耶利米的宣講是針對執政掌權一代,但所面對的心硬和叛逆不只是一代人的問題。單單把一個班子除去,只是約西亞改革2.0,已經無力挽救猶大國。同樣,今日香港的問題有些人歸咎於世代之爭,是「收成期」的一代向年輕人壓榨。試問就算那一代消失了,於香港人面對當下的局面,這是否一個太單薄的答案?

Continue reading “讓世代過去”

你們卻不是這樣 

作者:古華多羅

有人寫字_2019-22.png

大家還記得《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的奸角Agent Smith嗎?同一個「人」卻能變出很多身分。不過,你會覺得Agent Smith 是一個「群體」嗎?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論屬靈的恩賜,一開始便指出了兩種情況:受聖靈引導或拜偶像(1-3)。受聖靈引導的人,在認信上和在恩賜方面使他人得益(7),而且恩賜是按上帝心意分配給各人(11)。雖然經文沒有明言,但在羅馬極重視個人榮辱的風氣下,把勇力和榮耀歸給自己是平常事,故此産生等差的看法。在今日香港,類似的看法也頗流行。 Continue reading “你們卻不是這樣 “

社關,也是「屬靈爭戰」

作者:古華多羅

社關-85.png

社關是近年教會常常提及而很難宣講的題目。

早前有牧者接受傳媒訪問提及時社會問題,稱自己要「專心傳福音、勸人信耶穌……要改變社會,唯一方法是靠福音改變人心,否則任何形式的爭取,都是徒然」,引起了網上一陣討論。相信「福音改變人心」、「改變城市,不靠人力,唯靠福音」並不會有任何爭議,但如何實踐卻產生很大分歧。原因在於長久以來不少教會也為社關取狹窄的定義:「福音為體,服務為用」,服侍社區主要為了傳福音,而同時認為「不屬肉體就是屬靈」。傳福音當然不是問題,但在服侍的同時脫離社會脈絡,就如訪問中令人納悶的「專心」和「唯一」態度,會予人袖手旁觀、「離地」之感。這取態的矛盾在於教會一方面宣稱立足社會、外展社區的同時,卻又為維持不同立場會眾的合一而對社關及政經問題的處理相當感敏。

究竟有沒有另一實踐範例,使教會脫離這困境?

Continue reading “社關,也是「屬靈爭戰」”

沒有誰更有罪 (路加福音十三章1至9節)

作者:古華多

沒有誰更有罪-66.png

筆者家住大埔,對2月10日大埔公路奪去十九命的車禍特別深刻。藉此希望喪家節哀,傷者早日康復。觀乎社會對車禍反應團結,連政府也迅速回應並合宜地取消新年煙花匯演。而令筆者感到詫異的,是一位建制寫手說車禍是「佔中」引發的蝴蝶效應所致。對於此等有如咒詛的話,筆者想用一個聖經故事回應。

Continue reading “沒有誰更有罪 (路加福音十三章1至9節)”

Justice Delay (路加福音十七章20節至十八章8節)

作者:古華多羅

justice delay-53.png

「教導他們要時常禱告,不可灰心」(路十八1《新漢語譯本》)是教會講壇上經常出現的講題,但也是一個越來越難宣講的題目,皆因香港是個叫人灰心的城市。上至政治經濟,下至小朋友上學和家中的自來水,也是頹壞消息連連,怎叫人不灰心?或許有人會說:「我們應該做點事」,但近年身邊不少社運朋友感到行事並不順利,萬念俱灰之下也回到禱告,卻也是十分乏力。究竟今日還怎能宣講禱告不灰心? Continue reading “Justice Delay (路加福音十七章20節至十八章8節)”

改革的關懷與反動的結果

作者:古華多羅

改革的關懷與反動的結果-42.jpg

2017 年是改革運動五百週年。1517 1031 日馬丁路德發表後來稱為《九十五條論綱》的辯論文,改變了人類歷史的走向。關於路德的生平、思想和影響的著作早已汗牛充棟,筆者無意(也沒有能力) 再為此添上磚瓦。只想從引起路德辯論的原意之中引出對今日香港的一些啟發。 Continue reading “改革的關懷與反動的結果”

判斷與目的——約翰福音七章53節至八章11節

作者:古華多羅

判斷與目的-32

到了約翰福音第七章,耶穌與法利賽人的矛盾已經浮面。為求剷除耶穌,法利賽人不擇手段地以淫婦出題,要拿耶穌的把抦。而53節至11節*正反映當時猶太人的問題。

傳統上對耶穌在故事中所面對的矛盾有兩種解釋:一是當時猶太人的政治核心並沒有行死刑的權力,而摩西的律法則明文規定姦淫者必死,所以耶穌要面對依從羅馬政權還是民族宗教法的兩難。另一個解釋是針對耶穌開明和批判建制的形象。假若他宣赦和阻止行刑,就將受到廢除律法的指責;如果他贊成行刑,則會被指與其宣講的愛與和平違背,是個偽君子。面對猶太人精密且具敵意的兩難佈局,耶穌出人意表地反問:「你們中間沒有罪(ἀναμάρτητος)的人」(約八7),重點在於「無可指責」。一方面,如指控耶穌的人認為行摩西的律法「無可指責」,那麼行律法就沒有困難。另一方面,耶穌的反問是源自申命記第十七和第十九章:指控者需要提供證人,甚至可以首先行刑申十七7)。然而,猶太人在此不單沒有提供證人,沒有供出姦夫,連按律法要求先下手也做不到(不論是出於怕羅馬人還是律法對假見證的刑罰,參申十九19),指控便立即破局,並不是「無可指責」了。 Continue reading “判斷與目的——約翰福音七章53節至八章11節”

延續 ——約翰福音四章31至38節    

作者:古華多羅

延續 ——約翰福音-25

約翰福音第四章記載耶穌與門徒經過撒馬利亞,並在雅各井旁與一個婦人進行了一場對話,相信兄姊對此故事已經耳熟能詳了。筆者以當中耶穌和門徒的對話,引申上帝恩典和信徒建立教會之間的關係。

一直以來,信徒和教會的關係有兩個極端的看法:一個是純粹物質的看法,教會只是云云眾多宗教團體之一,以信眾奉獻甚至自行經營業務支撐,且兼備若干社會和倫理功能。信眾是一名消費者,用奉獻買安慰,銀貨兩訖後,團體也不能要求信眾做些甚麼 (正如兄姊到超市購物後也不會為之清潔一樣),信眾還可以因服務不周而投訴。另一個看法是教會純粹由上帝恩典掌控,誰做得成功或失敗完全由恩典決定,信徒無從置喙,只能跟隨。故此信徒們大可「繞著雙手」甚麼也不做,還可以說自己有「信心」放手追隨基督,讓主帶領。

Continue reading “延續 ——約翰福音四章31至38節    “

Create a free website or blog at WordPress.com.

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