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呂振中譯本》把希伯來書四章13節「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新標點和合本》,下同)譯作「在我們必須和他算賬的主眼前」,「有關係的」(logos)被譯作「算賬的」,很有意思。原來所有受造物和人,連同「心中的思念」,在上帝話語前都是赤露敞開的,都要被算賬的,無人能夠逃避或推卸。
希伯來書的作者宣告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就是那「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按神性而言祂是基督,是救世主,與上帝同等;按人性而言,這位大祭司耶穌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祂凡事受過試探,所以能體恤一切受試探的人,只是祂沒有犯過罪。在世人所受的試探中,祂是「過來人」,所以祂能真正體恤諒解我們。主耶穌的秘訣是與罪保持距離,立志單要遵行父上帝真理話語的旨意。為此,希伯來書作者勸勉我們,要「持守所信的道」(來四14)。
耶穌基督第一次道成肉身來到世間,不是要定世人的罪,反是要領我們到「施恩的寶座前」(來四16)。希伯來文「施恩座」有遮蓋的意思。原來舊約以色列人靠大祭司每年用贖罪祭牲的血灑在壇上,表明寶血贖罪,上帝來施恩赦免人的過犯。舊約大祭司一年只一次進入至聖所為百姓贖罪,但在基督一次而永有功效的寶血裡,人卻可以隨時來到施恩寶座前求饒恕、赦免。我們這些本來有虧欠、有軟弱,甚至是被揭發有罪的人,如今竟然可以「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主施恩寶座前,「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16節)。
打開近百年歷史,香港一直難脫「過客城市」本色。從政府到社會各階層也缺乏長遠打算和承擔,這是香港社會問題的根源所在。福音書中那位世界錢財甚多的財主來問耶穌承受永生之道,結果他是憂憂愁愁的離去了。主警告我們:「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可十31)先知阿摩司力勸我們,要「惡惡好善,秉行公義,上帝必施恩」(摩五15)。
順從上帝的話語,踐行真道,我們就必得享安息。
*原載於《基督教週報》(3064期 / 2023年5月14日)
(章題圖片來源)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