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倩


「我們說神學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追溯上帝如何建立活潑的關係,從而轉化肉體⋯⋯這樣理解神學,那就說明每個人類的美好和正面的故事,都是關乎肉體如何變成棲身之所,肉體如何獲賦予意義。我們怎樣訴說我們個人生命的故事?⋯⋯這個故事關於我們學習怎樣談話及與人連繫、回應與互動,我們怎樣靠著上帝所賜予的各種力量生活,並住在這個屬肉體的地方。」(註1)

這令我想到神是用怎樣的位格,怎樣在我這個肉體中和祂建立關係。上一篇寫到創世記二章7節,神藉著祂的生命氣息吹進他的鼻孔。我想我也是一樣吧。神選擇和我建立關係,我該用哪一種方式去跟別人說祂和我的故事?

故事的迷人之處在於每個故事也不一樣。我有個很古怪的僻好,就是每當應邀出席婚禮或喪禮,都會聆聽對方的故事,去感受他/她活到此刻,遇過的人和事,朋友對他們的祝詞和生命禮讚。原來每一個生命,各自述說自己這個肉體棲身之所的經歷,沒有一個人是一樣的,但一樣的是我們曾經互相連繫,成為一個,甚至很多故事。

曾經玩過十六型人格MBTI的分析,我是一個典型的「樹窿」,專門讓人跟我傾訴心事,但徧徧我能解惑他人,卻沒法為自己的情緒解惑。人生就是有這一點幽默才能說故事,否則這個肉體棲身之所就會變得毫無意義。當然經歷過最崩壞後踏入欣欣向榮的日子,我這個隱身才能走出來,跟朋友說其實我也要看精神科。

這是個有趣的「棲身之所」的故事。我的朋友單憑互相對話,也長期猜不中我這個「樹窿」的實際年齡。但故事的確如此,我現在看來樂天開朗的聲音的確幾能騙人,但揭盅後才發現,若沒有經歷過被背叛,自己在情緒病中掙扎尋求突破,在生存和死亡的交界徘徊時,那故事可以戛然而止,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徒有肉身而已。

然而,人生的故事是互動的,當我做別人的「樹窿」,別人將他/她的故事跟我分享,只能感到榮幸,因為他/她選擇了我作為傾訴對象,神讓我作聆聽的那一個,祂亦教我一件事:聆聽即可,不要批評,因為沒有一個人的故事是完全相同,即使雙生子也是一樣,然後再引導他們探求自己內心到底想要甚麼。

找我傾訴的朋友,其實都是很有活力的,甚至生活質量比我更好。但他們分享的故事中,往往就是失去方向。我有一個朋友從事殯葬事業的,經常對我笑說「妳好像那個提燈人」,當時我立刻回嘴:「誰愛做這種工作。」但作為一個八十後,讀者可以估計到我的實際年齡,倒是慢慢適應到我的朋友所言非虛——一個能夠聆聽別人說故事的人,也能夠陪伴人詮釋自己的生命。

神的工作就是在此開始。神要我學習的,就是在每個棲身之處找到生命之美,而這份美好,也彼此觸碰,成為故事的開端,然後讓他/她們在神的身上尋求神學之美。

*註1:羅雲.威廉斯(Rowan Williams):《聖潔生活:基督教傳統今釋》,區可茵譯(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21),頁19。

章題圖片來源

讀《聖潔生活》第一章(上)
讀《聖潔生活》第一章(下)
讀《聖潔生活》第二章(上)
讀《聖潔生活》第二章(二)


小倩
80後,出身自靈恩派,成長於信義宗,現於一所五旬宗教會探索信仰,經常在教會聚會失蹤。愛讀舊約、愛守安息日,同時認為宗教的虔誠不在於表面行為。


關於我們:https://thewritingpeople.net/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