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倩


「上帝的恩典使人成為完全的人⋯⋯肉體之所以受造,不是要成為一團死的、無物可容的東西,不是要使它撒在地上,使別人跌倒。肉體既成為生命,便能成為語言、系統、連繫的方式。」(註1)


「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命之氣吹進他的鼻孔,這人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二7,《和合本修訂版》)


「有靈的活人」不再是一件死的東西。初信主時篤定相信,因為教會經常討論靈恩這回事,自己受浸後更相信「聖靈從此內住在我裡面」,就像五旬節那天,聖靈降臨在門徒之間,各人說起各地的鄉談。(說起浸禮,我是在棕枝主日受浸的,但神召宗不計教會年曆,我是轉到信義宗教會後,才於年曆找到的。)

可是對於聖靈澆灌,很快便因被教會的弟兄姊妹離棄背叛而一跌不起,反之而言更討厭靈恩這回事;後來患情緒病,那是後話,因為我一直賴以為相信的,竟沒法醫治我的病。

信了主四分之一世紀的自己,重新再看創世記二章7節,思考了無數次甚麼是「生命之氣」,而這份「氣息」怎樣讓一個泥塑,變成一個「活人」——這是不是像迪士尼卡通《木偶奇遇記》一樣?當然提線木偶不能和上帝造人相比,但與之類比也是「氣息」。

去了一間信義宗的教會,無疑是療傷,不但是情緒病,還有被之前教會背棄的傷。他們一直視我為一個人,沒有因為我的情緒出問題,在讀聖餐禮文時流淚不止而制止我,反而他們很接納在領聖餐時讓我負責襄禮派餅,到最後和牧師對看,互相交換聖餐。他們的堅定和寬容,讓我找回做人的氣息,能夠接受自己在情緒問題中的種種遺憾。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整個神學事業:追溯上帝如何把肉體轉化,如何在各個不同的層面上與祂建立活潑的關係,使肉體成為棲身之所。我們談及肉體成為棲身之所,可以很容易便會想到「有些東西」從外注入這團肉體內,這些話在表面上當然有點突兀生硬,但聖經似乎呈現一幅不同的圖畫。」(註2)

如今回到「現實」,不久前終於放下喪親之痛(當然,偶爾也會談及這事),才發現自己經歷過的是如此真實。祂帶我走進五經和舊約先知的世界,讓我渴望得到希伯來聖經(即是舊約)的知識。肉體再度成為聖靈棲身之所絕不容易,祂是怎樣再度這樣做我,亦是無從知道。

但是在先知書中,每一個先知也有他的角色,而共同之處都是「祂呼叫」,先知就領受了聖靈奉神差遣去宣講神的話。不過,先知說話有個共通點,就是他說的話,都不是人人愛聽的話。至少在以賽亞書、耶利米書和哀歌就知道(在希伯來聖經只是叫哀歌)。

神在每一個人身上也擺了點「這些東西」,人能夠領受與否,端看他怎樣看自己。現在的自己漸漸容得下聖靈的內住,也能夠好好地和教會的弟兄姊妹討論聖經,當然以我的古怪情緒,他們偶爾也受不了。

慶幸的是,這些活潑的關係開始慢慢在教會長大,不敢說是成熟,但至少開始願意返小組,而不再經常失蹤,而且我在小組裡,頓覺聖經知識立刻比下去,原來我熟悉舊約,其他組員熟悉新約,大家一起因為「這些東西」或「聖靈內住」而互相補足。

祂轉化了我,至少現在不再在信仰生活中漂流,而是好好的重新去認識創二7的心意。

註1:羅雲.威廉斯(Rowan Williams):《聖潔生活:基督教傳統今釋》,區可茵譯(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21),頁18-19。

註2:威廉斯:《聖潔生活》,頁19。

章題圖片來源

讀《聖潔生活》第一章(上)
讀《聖潔生活》第一章(下)
讀《聖潔生活》第二章(上)


小倩
80後,出身自靈恩派,成長於信義宗,現於一所五旬宗教會探索信仰,經常在教會聚會失蹤。愛讀舊約、愛守安息日,同時認為宗教的虔誠不在於表面行為。


關於我們:https://thewritingpeople.net/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