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1805年4月2日是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的誕辰。自1966年起,總部在瑞士巴塞爾的「國際兒童圖書評議會」(the International Board on Books for Young People, IBBY)更把安徒生誕生的日子訂定為「國際兒童圖書日」(International Children’s Book Day),讓他每年這一天也會在全球兒童閱讀活動中重生過來,冀喚起人們對讀書的熱愛,以及對兒童圖書寫作和出版的關注。
該會是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有正式諮商關係的非政府非牟利組織,創立於1953年,宗旨是:透過兒童圖書促進國際間了解;使各地兒童有機會接觸到具高文學水準和高藝術水準圖書;鼓勵並支持各國高品質兒童圖書的出版和發行;對致力於兒童和兒童文學事業的人們提供援助和培訓,以及激勵兒童文學領域的研究和學術事業。IBBY目前有七十多個國家分會,每年輪流選定一個國家分會主辦「國際兒童圖書日」;每兩年召開世界大會,會中並頒發國際兒童文學最高獎——安徒生獎。近年來,世界各地繪本讀物出版漸見蓬勃,獲提名及得獎圖書備受各方矚目和關注。
若從當代發展心理學來看大師安徒生的成長,雖然他著作等身(劇作20齣、童話29篇、童話集六套共40冊、小說6冊、遊記6冊、詩集3冊、自傳3冊),作品被翻譯為超過一百五十種語言,成千上萬冊童話書在全球發行出版,又激發大量電影、劇作和動畫創作。然而,他自己卻是個非典型兒童,只因在父母自由教育氛圍下成長,雖受教育不多,學藝不專,甚至有點懶散,在學習群體中表現怪異且不合群,卻因酷愛遊歷和幻想,漸露頭角受到賞識,最終通過創作系列大膽而新穎的童話,作品提升到全新高度,被廣泛認可而成名,至今被譽為寶貴的人類共同遺產。
華人教會普遍對信仰理解十分保守,文字寫作和出版多偏重聖經釋義和教理解釋為主,藝文小說創作極其有限。猶幸近年好些有識信徒和教牧,推動鼓勵信眾親子閱讀繪本,從生命教育角度正向思考生活和信仰的關連。有些學校和堂會圖書部更決心定期採購相關圖書典藏,豐富學童和信眾閱讀。際此「國際兒童圖書日」來臨當下,筆者期盼教會除能推動兒童閱讀外,更應積極考慮有計劃和持之以恆地,獎勵兒童讀物創作和出版。誰敢說安徒生不就在我們當中?!
*原載於《基督教週報》(3057期 / 2023年3月26日)
(章題圖片來源)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