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教會年進入將臨期,正式展開新一個年度。在此期間,教會傳統會先後點燃四根蠟燭(象徵:醒悟、悔改、喜樂、希望四重意義),期待著基督如同第一次降生在世的再度來臨。凡屬基督的人,當以實際行動去迎接耶穌基督。
今年12月11日也是「人權主日」。追本溯源,這是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各國感到和平與人權的重要,進而要求國際社會尊重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聯合國遂於1946年設立「人權委員會」,展開維護和平及尊重人權的工作。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會員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並於1950年起訂定每年此日為「國際人權日」。聯合國又於1966年制定了《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和《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進一步將人權落實在經濟、社會、文化、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五大領域。《世界人權宣言》和其後增加多條國際公約的基本原則,是相信人人生而平等,享有同等尊嚴及權利。我們確信人權具普遍性,它絕不是個別國家或人士的專有權利。可惜,經過超過七十年各方的努力,結果仍差強人意!
在教會,基督徒相信基督來到世上,帶來醫治、釋放和自由,這就是福音,是人權的實現。為此,彰顯人性尊嚴,維護人類和平團結,也是教會不容推辭的責任和使命。讓我們在等候迎見基督再來的同時,毋忘踐行先知的宣告:「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賽六十一1)多年來,全球各地教會更多有約定,以「國際人權日」前後為「人權主日」,叫信眾能在崇拜中以人權為主題,聆聽福音信息。
在將臨期第二主日中,福音書經文記載著施洗約翰在曠野裡出現,到處宣講悔罪的洗禮,為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曠野中有呼號者的聲音:你們當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徑。」(馬爾谷福音一3,參依撒意亞書四十3,《思高聖經譯本》)為了迎接救主來臨,施洗約翰呼籲當世代以色列民要修直主的道路。但主的道路又是一條怎樣的道路?主耶穌曾說過祂是道路、真理、生命,世人可以藉著祂認識天父。耶穌基督在世公開活動了三年多,在充滿敵視的環境下,祂以言以行教導世人彼此相愛,關顧被輕忽的人,使他們重獲尊嚴。基督更邀請我們以祂崎嶇襤褸的路為榜樣,邁步逆向承擔天國使命。
*原載於《基督教週報》(3042期 / 2022年12月11日)
(章題圖片來源)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