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栢霖

早陣子,在某神學院的一個視頻裡,製作者以「平庸的惡」作為主題帶起討論。當說到這個近來廣泛被香港人引用的主題時,我們不期然會想起其提出者——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她是誰?就讓「平庸的惡」作為引子簡述一下。她平庸嗎?不。敢於在大時代裡追問戰犯之惡,足以證明她絕不是平庸之輩。她惡嗎?否。當各人沉醉在資本主義的私慾追求之下,她竟呼籲民眾,要不忘勇於參與公共討論,展現自己的想法,從而對真理、生活範例作出分辨,目的是透過言說達成共識,為現在甚或後來者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這簡直是一種善舉。所以,即使我們常看到她點著香煙,吞雲吐霧地拍照,也會覺得她很美。不是嗎?俗語有云:心善則美。

說到「美」,男士絕不讓女士專美。日本大文豪三島由紀夫便是一例吧!他的文筆之美享負盛名,他亦崇尚外觀的胴體美,在其拍攝的照片中可見一斑。不過,他最為人津津樂道之事跡,莫過於在日本社運期間,在東京大學與眾學生進行和平之舌戰。雙方各有前設,左派和右翼立場拼得火花四濺,但雙方竟然可以在平和、不失幽默的情況下,將自身的理念說明,能夠同心為著國家發展,彼此聆聽,相信遠方的鄂蘭亦會感欣喜。

按以上思路細想,腦海又不期然浮起使徒行傳的一段往事。在耶路撒冷的會議中,各方人馬齊集,其中保羅、雅各陳述對外邦猶太人應否守律法的見解。事件初段雖顯得激烈,但誠如孫寶玲牧師在其新近著作《見證基督》所言,整個會議又不失思考、聆聽、提問、論述、詮釋聖經和信仰傳統。(註1)這些認真對待真理、看待與己見不同者的態度,與哲人和文豪的提倡和處理,豈不是如出一轍嗎?真心佩服前輩和信仰先賢的做法,要知道公開討論,往往不能就結果達致兩全其美,若將某決定的方案推行而又失敗的話,埋怨甚或分裂便成為預期之事。就這種情況,鄂蘭曾強調「寬恕」的論述,她認為只有彼此寬恕,公民社會才能從失敗的過去,重新運作下去。這樣的說法,多少亦帶點基督信仰的意味。

驟眼看來,原來在今昔的時代,社會上有著不少人,處事精神與基督信仰群體的做法別無二致(當然原由、細節不盡相同)。那麼,見證基督的教會群體,他們於現今的處事手法,又可會讓人認同為美事?抑或被其他群體「搶Fo」(註2),令教會美善的形象不再被聚焦於人前?以下,就本人對教會群體的粗略認識,提出三項提問,盼望同道一起思考、辨識。

  1. 在處理內部問題時,在可能的情況下,教會是否偏向將過程公開化,讓會眾能就此思考分辨?還是希望以小圈子的形式辦妥,避免不必要的風波?
  1. 對於真理的問題,教會有否多下苦工,向會眾論述陳明,為尋求以群體的方式,一起明瞭上主的心意?還是以位高者的姿態,主導群體的話語權?
  1. 教會害怕群體裡出現意見不合嗎?教會是否相信寬恕和接納在人際間的功用?當一方意見獲得接納時,另一方是否願意彼此同心定意,推動聖工?

最後,單以近年教會在社會的地位,無疑真的被其他群體「搶Fo」了(當中亦牽涉其他因素)。或許,教會未必需要在世上成為主角,但在踐行美、善的事上,信仰群體則不宜失去焦點,只要能秉承上主和信仰先賢的德行、見證,誰敢說教會不美?

註1:孫寶玲:《見證基督——使徒行傳品讀》(香港:德慧文化,2022),頁266。

註2:編按:「搶Fo」是港式潮語,有被搶去焦點(Focus)的意思。

章題圖片來源


栢霖
旅外閒人、門徒群體成員、動物保育者。自幼反叛,喜從偏鋒中創作。立志要在常規生活中,活出創意,不讓歪理惡道橫行。


關於我們:https://thewritingpeople.net/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