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倩

每個人也可能會因不能承受的創傷而感到痛苦,佛家解說為「眾生皆苦」,而我們渴望的,就是從創傷中解脫出來。在自己喪親五年之後的今天,當我讀到「基督從我們身上卸除責任,基督為我們受苦」(註1)之際,總想起那些孤單的日子。其實基督在陪我受苦,因為祂了解和分擔我們的悲傷,那些恐懼沒法前行,甚至是我們虧欠了神,迫使基督站在我們的污穢與神的憤怒中間。
「上帝會赦免,這是祂的職責;基督會受苦,這是祂的苦」;「靠著上帝的恩典,我們知道我們的限制」(註2)。每一天自己都會不知不覺犯了罪,令基督受苦。就算在喪親之間,我沒有求神的帶領,也是犯罪,因為我沒有將哀傷交託給神,讓祂陪我分憂,這結果迫使我站在神的面前,去感受祂的憤怒和自己的限制——「基督是替代者⋯⋯基督從十架的困苦中拯救我們。」(註3)
「當十字架真的有可能出現時,我們會躲避、拒絕、否認、逃避⋯⋯也害怕傷害別人和受傷」(註4)。十字架事實上是無可避免,即使我奮力拒絕接受事實的真相,喪親之痛仍如十架壓在我的心靈上,五年後的今天重新再檢視這段時光,「我們便會被迫正視我們的無助和我們的失敗,我們才能曉得自身的限制。到那時,這個發現已經太遲了,再無幫助。」(註5)
我的限制就是太容易投入一段感情,這是我的無助和限制。當每一段友情無情地結束,我會極力否認友情已然終結,但當時日過去,才發現當時是困在死胡同中無法自拔,那時先曉得依靠神,卻總是太遲了。親人早已離散,只餘下自己獨力面對自身的限制。要突破這種限制,就只能讓基督站在我和上主中間。因為基督,上主平息了祂的憤怒,而我也因為基督,才能安然睡覺。
除非我終於知道自己的生命實在有太多限制,例如我的情緒病,那有如坐雲霄飛車的人生,否則我永遠不知道自己原來不能夠承擔;即使基督為我承擔了一切,但是這些重擔依然屬於自己,基督只能陪我走過水火之地,除非藉著基督的死而設的洗禮,才能從絕望中逃生。
對我而言,洗禮是藉著基督的死,方能在眾人面前坦白承認自己內裡的脆弱不堪,是何等需要基督的愛,去填滿內心那種渴望得到愛的空虛。喪親已成定局,所愛的人已經逝去,但是沒有抗拒的是,倘若我真的謙卑下來跟人承認,其實自己沒有交給神,只是又一次懷疑祂的工作時,無疑又再一次將祂殺害。
(待續)
*註1:羅雲.威廉斯(Rowan Williams):《聖潔生活:基督教傳統今釋》,區可茵譯(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21),頁11。
註2:威廉斯:《聖潔生活》,頁11。
註3:威廉斯:《聖潔生活》,頁11。
註4:威廉斯:《聖潔生活》,頁13。
註5:威廉斯:《聖潔生活》,頁13。
(章題圖片來源)
小倩
80後,出身自靈恩派,成長於信義宗,現於一所五旬宗教會探索信仰,經常在教會聚會失蹤。愛讀舊約、愛守安息日,同時認為宗教的虔誠不在於表面行為。
2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