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筆者從事文字出版事工多年,常常提醒外出參與書展活動的同事,不要因參展讓大腦停止思考,導致期後的策展被延誤,甚或無法推行。
堂會也是如此。熱鬧的崇拜和各適其適的小組團契活動,容易讓教牧長執滿足於當下,誤判為「節目」夠精彩,忽略信徒的信仰根基仍薄弱,忘卻了要努力深耕靈魂、培育靈命的重責。
打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電視普及以後,電視和錄影帶、LD、VCD、DVD等便成為人類閱讀的大攔阻和大挑戰。到了世紀末,「數碼革命」令網絡社交互動頻繁,加上線上娛樂和遊戲極速拓展;實情是科技自動化正漸漸蠶食和取代了許多人的就業機會,人們竟都毫不警覺。都市人下班後的生活便與手機、平板或螢幕為伍,樂遊其間,再不必使用大腦,還覺得自己過了一個個又忙碌又充實的日子。
我曾經看過這樣的一張照片,在一個墓碑上刻著:「這兒躺著XXX的大腦,是在他三十歲那年死去的。」缺乏閱讀的生活會使我們的大腦因不思考而變得遲鈍,這會是你、我的寫照嗎?身為教牧的你,能夠倖免嗎?你上次讀完一本書是甚麼時候?教牧和堂會是時候要接受一台「大腦復甦」手術,健壯基督所託付的「身體」。
幾年前,筆者閱讀劉進圖的《書海迎風——22本顛覆思考的書》,獲益良多!該書是作者為報刊撰寫書評文章的結集,為香港年輕一代覺醒後尋找出路,推介了「改變思考方法的22本書」。劉氏還不忘自己的經歷,鼓勵親子閱讀,從童書到青少年文學;從讀書會、試看暢銷書,到寫閱讀網誌,目的是要讓人從小愛上閱讀。
面對當前香港的新形勢,教牧也迫切需要為自身和堂會信眾思考尋找出路,積極廣泛閱讀是必要途徑。除了鞭策自己閱讀,也要鼓勵信徒,從家庭親子到小組和團契聚會,以至崇拜內容,閱讀和閱讀素材都要成為必不可無的一環,這才是成熟教會的初心和標記!
試想終有一日,堂會圖書部門庭若市;信徒家庭都積極推行親子閱讀;決志後受洗信徒多已讀畢「初信成長必讀十本好書」;會眾間經常相互推介好書;牧者都有屬於自己的「改變思考方法的22本書」。如此,「大腦復甦」手術大成功!
*原載於《基督教週報》(3033期 / 2022年10月9日)
(章題圖片來源)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