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三十四年前,筆者以三十二歲「高齡」完成神學訓練,繳交獲通過的道學碩士論文,順利畢業。該論文題為《馬太福音中作門徒之研究》,共六萬餘字,由愛妻代為逐字謄正(當年電腦使用仍未流通)。論文旨趣不能說是筆者原創,主要是早年參與學生福音事工時,在前輩「斗叔」錢北斗先生帶領系列幹事查經的薰陶影響下,加上個人努力進深鑽研的成果。那是筆者對「門徒訓練」所領受的聖經神學基礎,是牧養信徒生命成長的個人信念。
打從主耶穌呼召門徒跟從開始,他們在首次面對危機的表現(主平靜風浪)就被主稱為「小信的人」(太八26);彼得在耶穌行在水面上時的表現也被主直稱為「小信的人」(太十四31,原文意指「心懷二意」)。跟隨耶穌三年多的日子裡,門徒充斥著「不明白」、「恐慌」、「懷疑」、「憂愁」、「賣主」、「不認主」、「逃跑」等失敗表現,主卻仍差派他們去傳福音(太十章),最終甚至把「大使命」重任全然託付,目標是要「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二十八18-20)。
香港教會信眾也毫不例外地多是「小信」的人,在繁華城市中營營役役地生活。此間教會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總算在尋求堂會自立自養和老一輩教牧退休潮中站穩,開始爭取表現。受「教會增長之父」馬蓋文(Donald McGavran)著作影響,堂會努力佈道、植堂。受南韓汝矣島純福音教會趙鏞基牧師的成功影響,堂會爭相向韓國教會取經。1995年,華理克(Rick Warren)著作《直奔標竿》(The Purpose Driven Church)中譯本面世,我們又紛紛觀摩引進好些「成功」教會增長典範和模式。一時間,「馬鞍峰教會」、「水晶大教堂」、「柳溪社區教會」等模式湧現,年輕牧長群起學效。一些超大型堂會轟然出現,敬拜讚美成了崇拜主流,信徒牧養容易漸漸流於娛樂化、「罐頭化」和狹隘化!
*原載於《基督教週報》(3030期 / 2022年9月18日)
(章題圖片來源)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1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