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德牧師

上世紀,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社會學家愛德華.希爾斯(Edward Albert Shils, 1910-1995)將知識分子概分為「生產型知識分子」(productive intellectuals)和「再生產型知識分子」(reproductive intellectuals)兩類。前者是學者和研究員,單純負責生產知識;後者以教育、傳媒、娛樂事業工作者為例,擔當解釋和傳播知識的角色。教牧屬於宗教及文化仲介者(religious and cultural intermediaries),負責傳遞信仰和文化內容,其重要性更甚於「再生產型知識分子」。

過去多年來,香港教會經歷長期相對安穩的歲月,植堂和新成立堂會曾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隨之而起的是一波波大型和超大型堂會出現,信主人數急增,事實上,連過去福音不容易進入的演藝圈和商界也成了廣大禾場。然而,為了吸引觀眾,大型堂會變成如同演唱會場所,聚會時間極其緊湊,內容也愈見節目化和娛樂化,教會須提供充足節目和專業視聽效果,教牧成了節目供應者和演出者,忙碌非常。尤有甚者,連聖經教導、聖詩和禮儀等傳統都可以按需要被剪裁、被放棄,信仰碎片化、空洞化是必然結局。傳遞信仰和文化內容的人在哪裡?

前文提及友人新近獲委任為宗派教會周報督印人,於是推動連串內容革新,是教會刊物的一次改造工程。其實,該刊物要能改革成功,重點並不在於專欄和跨頁專題有多精彩和吸引,而是需要有廣泛和深入閱讀基礎的知識分子,腳踏實地對會內人、事、物作深度檢視和判斷,從而邀請合適的人寫作,寫出不同的志趣和故事,叫讀者產生共鳴。

面對防疫後期的香港教會境況,會友遷徙頻仍,已是不爭事實。此際教會需要在內容上充實和重新改造,我們的「再生產型知識分子」又在哪裡?

*原載於《基督教週報》(3029期 / 2022年9月11日)

章題圖片來源


陳培德牧師
資深文字牧師,德慧文化創辦人。


關於我們:https://thewritingpeople.net/about/